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9/11/2015
阅读马华:文学好声音乎?
作者: admin

原本我是没想读这本书的——“你”又不是我,你的文学路与我何干?一个偶然读将下去,倒意外读出点东西来。

《我的文学路》原是〈南洋文艺〉公开栏目的内容,后经主编张永修再酌添一些。共有63位作家自述创作历程,从最老的姚拓(1922年生)到最年轻的翁弦尉(1973年生),于今看来,俱老矣。直觉上岁月是一条不回头的路,它会带走一切东西;但它带不走的也许更多。我们先看以下两段文字:

1)整体而言马华文学的水准给我一种逊色的感觉??那些文章读一遍已经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很难再激起我精读细品的念头。(张光达,70)

2)有时我觉得马华文学已陷入一种形象缺席的僵局,它没有带领任何潮流,它没有什么代表作,更没有任何代表性的创作者。(夏绍华,75)

相信任何与我同辈的人都会觉得,天啊,(1)怎么好像是现在发生的事情?马华文学水平相对低落早非一天半日的事。也许你不知道,曾经有一段时间,马华文学之中有一些人凭藉文学奖的光环打出名堂。他们技巧成熟,不仅称霸半岛,也能在同一个公平竞技场上击败其他国家的选手,名扬海外。是啊,文学也有文学界的文学好声音。

如同所有的好声音节目一样,文学好声音培养出一批技巧成熟、精于设计的创作者。创作者非必要相信他所写的东西,只要能让评审相信他写的东西,就够了。结果就如梁靖芬说的——“今天的他/我们/依旧只有名字/没有作品。”究其所以然,也许是因为大家都在不断炒冷饭、遵循文学奖的结构要求,无论是谁的得奖作品,面目上总有几分相似。当所有人的作品都渐趋一体化的时候,你会不觉得文学已死吗?

几个月前有纵横各大文学奖的名作家宣称退出文学奖舞台,说是要把机会让给新生代,进而在脸书引爆一场没什么意义的“世代之争”。年轻的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年长即使意识到文学奖不保证产出经典作品,但由于年轻的太过“不识好人心”,激愤下也一起坠入文学奖就是文学的唯一出口的谬误里。

这一场无聊的干架可能源自某种集体焦虑,在我看来,这种焦虑感直指(2)的“形象缺席”。文学必然以文为本。写/找不出足够好的文本,任何相关的争议都是毫无意义的嘴炮,更无关乎立意之良善或否。(1)作为整体印象(还是事实?)还在那里、冷眼对望。

书名:《我的文学路》

主编:张永修、林春美

出版:嘉阳

出版日期:2005年1月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