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2/04/2017
惟诚·355法案:政坛的闹剧
作者: bslim

中国有句“三十年河东丶三十年河西”的谚语。在刚开始,黄河沿岸居民是用这句话来形容村庄因河道侵蚀,30年後需从东搬到西的无奈,到了清朝才被作家吴敬梓编入所着《儒林外史》,形成用来感慨世事盛衰变化丶风水轮流转的谚语。时间,在这句谚语内是漫长的,说明变化需要时间,但从这句谚语看回大马政坛,就可以发现这定律的不合时宜,因为在这里,一场风波用不着10年,一夜之间就可以由东变西。

对,我就是说355法案的闹剧。巫统在去年说要接手伊党修正伊刑事法庭权限的私人动议,之後又说“准备结交新朋友”,简直当“旧朋友”不存在,让其他国阵成员党气得直跳脚,情急之下只能撂下狠话,说法案若在巫统协助下获得通过,就会翻脸。正当朝野闹得不可开交时,巫统一道“共识”就迅速改变立场,国阵恢复一团和气。正当伊党错愕得不知何以自处时,巫统又突然在国会会议最後一天刻意对355法案动议放行,让伊党主席哈迪得以顺利提呈。

相信有观赏直播的人都知道,伊党领袖已激动得掉泪,原本“接手事件”後碎碎念说巫统不可信的他们,因为巫统的放行又似乎想重新相信巫统。其实,伊党基层向来都存在一个大问号,就是,巫统,能信否?1970年代,伊党时任主席阿斯利就和现在的哈迪一样,对巫统充满幻想。1974年,也是时任丹州大臣的阿斯利率领伊党加入国阵,并在大选後获得分配两个联邦部长职,而阿斯利留下的大臣职则由时任首相敦拉萨属意的莫哈末纳西接任。

纳西上任後对联邦政策极为配合,更在隔年迅速与联邦政府丶国油公司达致共识,签署1974年石油发展协议,将采油主权拱手让出,令党内不满,令伊党开始闹分裂。为解决党争,丹州伊党在之後要求纳西辞去大臣职,但获得国阵支持的纳西拒下台,其更通过巫统鼓动6万人在哥打峇鲁办大集会。伊党随即开除纳西党籍,并在州议会向纳西投不信任票,诱发暴乱酿成“丹州危机”,令丹州进入紧急状态,由联邦政府接管丹州政权。

经过这场激烈党争,伊党已元气大伤,巫统眼看其已无利可图,旋即将伊党开除出国阵。伊党被扫出国阵後事情还没完。时任首相敦胡先翁在1978年3月宣布丹州举行闪电州选,而伊党在丹州危机後失去党意丶民意,从原有的20席输剩两席。与此同时,被开除党籍的纳西另外创立伊阵(Berjasa),与巫统联手围攻伊党,一举夺得11席,而巫统也获得22席,两党在丹州组成联合政府,令伊党自此失去经营已久的丹州政权。

显然,这是被巫统背後插刀的历史,伊党已故元老聂阿兹常说巫统不可信,就是出自於曾亲睹巫统如何在此事中陷害伊党。对伊党来说,丹州危机不只是不堪回首的过去,而是一个奇耻大辱。虽然伊党在1990年巫统分裂时重夺丹州政权,但和巫统合作的不愉快经验已烙印在每个党员的心中。所以当哈迪一股脑地投入巫伊合作,这个信任问号重现,再加上基层目睹己党在“接手事件”被摆一道,质疑巫统的声音再现,他们显然没因党领袖选择重信巫统而减少对後者的敌意。

政府不接手又在国会放行的戏,对我们来说是政坛闹剧,但对伊党来说却是一部慢性死亡剧。其一,党领袖对巫统藕断丝连丶基层又抱持质疑态度,会让领袖与基层的观点差距越来越大,进而分化伊党,领导层随时承受失去民心的风险丶其二,因坚持巫伊合作和提呈355法案而与非穆斯林社群丶在野阵营闹翻,紧握法案主动权的巫统又随时能够抽离,伊党两头不到岸的风险越来越大丶其三,巫统给了伊党在7月通过法案的希望,让领袖继续专注355法案,从地方政治经营和大选筹备中分心。

看起来,今後的伊党,若再继续信任巫统,必在大选时招来更大的麻烦。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