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5/09/2017
【第十四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新诗决审会议记录】诗,要先能打动人
作者: niki

日期:二〇一七年六月二十三日
时间:晚上七时
地点:邵氏广场紫藤茶原
决审委员:陈大为(简称“陈”)、潘正镭(简称“潘”)、张景云(简称“张”)
决审记录:黄彩政

本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新诗组共收到一百零一篇来稿,经初审评委曾翎龙、郑德发、方路选出三十篇作品进入复审,接着由复审评委辛金顺、庄若、张永修选出十篇进入决审。

主评陈大为先建议决审投票规则:首奖作品必须至少是一位评审心目中的首奖。此建议是为了避免在三位评审的首奖作品不同,而次选作品一样时,次选自动成为首奖的情况。陈大为也提出必须进行至少两轮的投票。

【评审标准】

张:诗的审美和标准,即使是排名,对我而言不是一种美学逻辑,而是一种思想逻辑,这是一种社会运作,因此需要排名。每位评审在评审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折衷的情况,而这也会变成一种选择。我的策略是,第一步看每一篇作品,作者在作品里表现了什么,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和目标。我会先了解作者的目标,再看作者达到目标的程度,成功与失败的比例是多少。中文文学界很少用成功,但英文文学界经常讲成功,朱光潜也说过成功和失败。评审实在在这得失之间,打分数,四六或者三七。之后依照分数淘汰作品,最后选出最高的名次。不知道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

陈:在评审机制里这种做法是合理的,毕竟还是一个评比,跟我们单独分析和讨论作品是有差别的。

潘:任何的比赛都不是寻找一件完美的作品,要选一篇完美的作品,很难在评比里达到效果。所以就来到了诗歌的艺术,即从诗的艺术层次来看诗。对我而言,评审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果没有多年的阅读经验、写诗经验而能一眼相中作品的能力,就必须提醒自己要超越自己平时读书的个人趣味,超脱一厢情愿、个人对诗的要求。凭着这些年的经验,不难看出很多参赛作品有其策略性的意义。所以在这些因素下,要怎么跳脱一切范围来看作品的诚意,是很重要的。诚意是打动人心的基本要求。我从这个很简单的层面来阅读这十篇作品。

如果那篇作品再三阅读之后,在韵味之中不能以诗的语言来打动我,以诗的内涵来打动我,即使它是一篇很成熟的作品,我却宁可选另一篇比较有创意,或者并不接近完美的作品。这是我的基本要求。

陈:我的标准跟两位也很接近。毕竟诗还是要打动人,一部份来自于诗的情感,一部份来自(诗)艺术的力量。我相当在意原创性————语言、技巧、题材和视野的原创性。原创性是相对的,在这十首之中,原创性最高的我会比较喜欢。当然也牵扯到好坏,或成败,他可能百分之七十写好,百分之三十写坏,这比例就要个人去拿捏,票应不应该投给他。第二个标准就是风格。除了原创之外,它能不能产生一种很鲜明的风格,看一次之后会留下深刻印象,相信第二次看到同样作者的作品也会留下印象;这种诗也是我比较喜欢的。我们年轻参赛的时候,评审会要求我们实验性;实验性够了,票才投下来。可是我觉得,实验性要兼顾整个美学上的平衡,不能光有实验性,而没有节奏感。

【第一轮投票】

陈大为建议每位评审先提名两篇作品,不计名次。共有四篇作品能进入另一轮投票:
〈老妈叫我别上街〉:陈大为、潘正镭
〈落照〉:陈大为、张景云
〈寂寞游戏〉:潘正镭
〈关于时间〉:张景云

【作品讨论】

〈关于时间〉

张:我的着眼点,还是在实验性。首先他把天文物理学的知识化成诗的语言是一大挑战。这篇作品的企图心很大,挑战难度很高。他要把生硬的知识化作情感的想像,很不容易,我对他的评价是勇于蹈险,这是一个险作,失败就会败到很悲壮的,可取之处就是勇于做实验,勇于蹈险。他给诗评家和诗组评判提出一个永远的难题,不管是赏析还是批评,都是一个难题。

陈:他的实验性挑战了自己,也挑战了诗评家。

潘:我尝试走进这篇作品呈现的时间,我同意张先生的说法,这是一篇险作。对于时间的命题,他企图在我们已知的物理学界、文学界,把这些名家在这方面的钻研、种种的知识,总览在诗的媒介里探讨时间。很可惜的是,再三阅读之后,我无法掌握,即使是哀伤,如诗里所写,如果我们能够发明一个东西超越光速就能回到从前或未来,他要表达时间在我们探求的空间里,最后却也表现出自己的无能为力。这首诗很庞杂,在创作上,我认为他还是承载不起来,这也是我不选他的原因。我可以肯定他在创作上企图心很大,但企图心是一回事,到底能不能达到效果,还是刚才大为所说“百分比”的问题。

陈:这首诗的视野很开阔,将整个宇宙、天文学放进来,可是语言没办法驾驭这个理论,也就是说他冒一个很大的风险。正如两位所说,他的风险太大,现阶段还做不到,所以就变得语言很硬,就像张先生说的,硬知识的转换。如果作者能尝试把这个附图去掉,让读者从文字当中去追寻、架构他要追寻的诗意、空间,或许能找到一个更好的诠释方式。他会比较依赖我们的硬知识,就是我们对黑洞、虫洞这方面的知识都有了,他再去诠释,并把这个东西再放进生命。等于说,是两个层面的东西结合,这是很吃力的,也很高难度。这位作者现阶段企图心够大,但是诗的语言能力稍嫌不足,有失手的地方。我也是挣扎了一阵子,最后没有投他。

〈寂寞游戏〉

潘:好几篇参赛作品都有前言,也有的是注解,当然这个是为了让读者进入这首诗的世界。这种方法在诗歌创作里,包括古诗,也很常见。〈寂寞游戏〉吸引我并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作者能跟他居住空间里的各种事物,包括树木、海潮、庙来玩一场一个人的捉迷藏。他所谓的一个人的捉迷藏,实际上是对于整个环境的一个逃避痛苦的方式。可是他呈现的只是一个“造境”,是一个游戏的实在场景。他写地方的消失,避开了一般对已知命运之痛苦的表面关注,而是把泪水、希望挽救的梦想,都藏在一个人玩的捉迷藏之中。这首诗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到最后,他也没办法把他的梦想与庙宇挂勾,最后是悲剧收场。他在诗的意识转移方面加强了内涵的层次和震撼力。

张:我对这首诗没有什么体会,可能我的心灵比较粗糙。我的评语是不特出。

陈:这首诗原来的构想不错,如果他用一二三木头人这个游戏来做到举重若轻的效果。但是举重若轻不容易,全诗意象的掌握,前面是疏的,呼吸、节奏感比较好;后面很密,阅读感变得越来越重。这个以华小再少一间做一个主题,他原来有的这个创意,就被他越来越重的意象群压下去。这是较可惜的地方。

〈落照〉

张:伦理是人之与人,人之与禽兽是食物链,人之与精灵和神秘是永恒的索解,源之恐惧的索解。诗语言简练淳净,淬炼不着痕迹,与进演翻越而不疾不徐,通篇写来颇见大家风范,也正是“(诗)最后只见(只遗)文字”的范本。

潘:若就诗的语句,这一篇在所有参赛作品里是很特出的,尤其他避免了用长句所带来的拖沓。若从单句来讲,他肯定是特出的。但若从诗篇来看,他的“力”对我来讲是不明确的。“力”不明确,我从情绪上就进不去。从每一句看,他有整理过意象,穿串起来,他试图表达的意念,我也进入不了。我对诗的基本要求是:不反对隐晦不明,但隐晦不明里,他必然会有一个把诗句穿串起来、清晰的意念在里面。在这个要求底下,即便段落很好,可是成章的时候,离我要求诗的完整性,是有一段距离的。

陈:这首诗最出色的表现在语言。他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交错运用,不是融合,而是兼顾了古汉语的古朴韵味和现代汉语的浅易的生活感。这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做法,他能够挥洒自如,有一定的水准。这首诗如果先不读他内涵在讲什么,就这样粗粗读过,会有丰富的韵味,有奇想,句构变化也非常多,可成一家之言。缺点是,他创造了很多意象群,每个意象群可以独立成段,每一段读起来很好,但没有统摄成一篇,结构上的严谨性较弱,这是比较可惜的地方。这首诗如果预先架构好一个完整的叙事架构,有一个完整的诠释脉络,把故事放进去,再把这些构想调一下段落,重新铺陈,应该会是一首很好的诗。最后两段是大败笔,应该删掉。

潘:我做了一个注解,“跳接不暇”,接不上去。

陈:我们的意见,在优点缺点上是交集的。

【**备注:花踪文学奖工委曾翎龙此刻报告了这首诗在复审时的争议。复审评委欲向决审反映,这首诗在意象方面或许参考了台湾吴愈萱的诗作〈他方〉,但并不干涉决审的决定。决审评委在读过吴愈萱的〈他方〉后,继续发表以下意见。】

陈:“养”的概念确实是跟这首诗〈他方〉有关连,但是要说他抄袭是没办法成立的,只不过他的创意点是继承前者而来。〈落照〉的语言风格跟〈他方〉截然不同,想像力也比〈他方〉更上一层楼,这是优点。〈他方〉是一首短诗,所以能够露出结构上的破绽比较少。

:基本上他只是借“养”这个意象来发挥,只是作为一个起飞的平台,去发展自己的一首诗。这可不可以说“借”呢?我认为,这是可以成立的,没有问题,也不影响〈落照〉是好是坏的评断。

潘:对我来说,两篇作品是独立的。因为任何一篇作品,当我们要回到原点寻找痕迹,我想很多作品都会变成抄袭。或许他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给了他一些创作的启发,他转换成自己的创作,这种情况在创作过程中是常见的。转换之后,会不会变成一首另有风格的诗歌,又是别的问题。我不认为是抄袭。

张:中国的旧诗词也很多这种情况,以花来比喻美女的话,只有一个天才,其他的都是蠢材。所以我认为,这个情况没有问题。

陈:如果将两首现代诗摆在一起,不免会有抄袭的疑虑,但如果是古诗,大家就不那么想了。好比说某位现代诗人仿了曹操的诗或李白的诗,甚至把诗句放进来,别人也不会说他抄袭,而是用典。这两首诗摆在一起,很明显,〈落照〉的灵感启发点是来自于〈他方〉,他写“养水鬼”、“养女”,这些灵感因子毫无疑问的是来自〈他方〉,但里面他所得到的利益没那么大,不足以让他延伸成诗的全部。此诗达到的艺术效果,跟〈他方〉已经分开了。将来〈落照〉发表,当然有人会用〈他方〉来做比较,这就留给读者自己看。

〈老妈叫我别上街〉

潘:这个题目本身就有反讽意味。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是都市里小资(阶层)再普通不过的烦恼,他只是用反方向来讲。“别上街”其实就是描述社会的变化,其实他是上街的。大学出来面对社会上种种压力,他各方面的想像力也相当丰富。这个社会不断发展,生活上却出现了反差的贫血迹象。其实这首诗没有什么,但读到最后,我能会心一笑,因为解救这些生活烦事的方法,原来是“老妈叫我参加文学奖”。诗歌注重意识的转移,很多时候看起来是不衔接,但从心理状态来讲,是笔锋一转、出人意表的。这里有一点反讽意味,躲在小楼城里投奖,但是躲在小楼城里不管春夏秋冬,他认为生活还是要回到现实。最后那段徘徊在两者之间,有些人会认为,他是多此一举。可是没有这个转折点,自我消遣的点,我想这首诗会落入平常。

张:这首诗写新生代,可能我们讲的Millenium之前出生的世代,那种生存的困惑,以及想突破困惑的挣扎。这首诗的效果,我的评价是在得失间徘徊。

陈:这首诗的语言很年轻,很有朝气,又有点睿智,不是那种笨笨生硬的写法。口语化的行文对整个主题而言是很贴切的,这是第一个优点。第二个优点是,十篇入围作品里,整体架构最完整的,就是这首诗。从头到尾都是连贯的,他把故事一路讲下来,很清楚,节奏感也掌握得不错,全诗一气呵成。缺点是缺乏亮点和高潮。此诗少了一个惊人的点,很平顺地讲下来,讲都市生存的现象,以及心理反应的刻画,但他停留在现象层面,没有再往深一层走,这是比较令人扼腕的。每一首诗都有这种得失比分,我们评选时总会碰到这个问题。

【最后结果】

陈大为建议两个投票方式,第一种以分数投选最后两篇作品,首奖投两分,评审奖投一分。第二种则是四篇都评分,以一分、两分、三分、四分依次评选,得分最多者胜出。两位评审皆认为第一种方式更佳。陈大为再次复述这次决审的前提,即首奖作品必须是至少一位评审所选的首奖。投票结果:

〈老妈叫我别上街〉
张景云:1
陈大为:1
潘正镭:1

〈落照〉
张景云:2
陈大为:2
潘正镭:-

〈寂寞游戏〉
张景云:-
陈大为:-
潘正镭:2

统计三位评审的分数,〈老妈叫我别上街〉得三分,〈落照〉得四分,〈寂寞游戏〉得两分。因此首奖由〈落照〉独得,评审奖归〈老妈叫我别上街〉。

第十四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新诗奖入围名单
陈奕进〈老妈叫我别上街〉/ 黄俊明〈落照〉/许裕全〈寂寞游戏〉/ 周若涛〈命书〉/郑羽伦〈关于时间〉/ 木焱〈一个父亲的以巴血议书〉/吕育陶〈爱和死在低风险偏好市场〉/ 谢明成〈顶真〉/罗罗〈分类〉/ 王修捷〈魔幻写实〉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