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7/03/2018
苏燕婷 ‧ 【不如看戏】四喜花啦啦
作者: kychia

今天不说港剧,说说本地电视剧。当《春天花啦啦》的宣传片出现在电视屏幕时,那一段段融合不同方言的歌曲片段,顿时让我“耳前一亮”,不禁对它有些期待。

我以为戏里只是斗唱不同方言的歌曲,直到新年前正式播映时,才发现剧里的演员对白也是华语和方言并重,煞是有趣好玩,且充满日常生活味道,真是一首“用马来西亚的天气来说爱你”的歌。更为有趣的是,客家佬陈沛江跟家人说客家话,在外却是客家话或华语并重;广东婆吕爱琼跟女儿们说粤语,去小贩中心卖东西时却说华语;福建人两夫妻的打情骂俏也不时让人绝倒,转过头又以华语跟其他人说话。贴近现实,该是这种感觉吧!

再如剧里的张花琪小名琪琪,但是“Kei Kei”这一粤语读音,是多么亲切;这让我想起自己很久以前在阿姆斯特丹看到一间名为“荣记”的餐厅,我自然就以“WengGei”读出,而绝不是读“花桥荣记”的“Rong Ji”。

《春天花啦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融歌舞于戏剧中,因此有许多对唱合唱配合舞蹈的情节,让人坠入音乐世界数分钟,然后又跳起来回到现实。一众演员唱着那句经典福建名曲的开头“若是我有一百万”,或是七八十年代以来的粤语歌“我地呢班打工仔”,呵呵,还有我不熟悉(但认识)的客家语,真是一种花开灿烂!

努力维护的情怀

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大结局那一集吧,郭春风坐在小贩中心吃东西,后面有“客家佬”的炒粿条档,顾客络绎不绝;突然间郭春风如梦初醒般转过身,像发现新大陆般兴奋。我一时间无法明白,那不过是一个小贩中心常有的情形,小贩卖、顾客买,像无形的空气,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呢?

(后来我才知道,当我们习惯了某个环境、某种做法、某些感觉时,一切就变得“理所当然”。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多种语言和方言的环境,习以为常又怎会察觉它是“新大陆”呢?)原来,郭春风是听到小贩与顾客们运用不同方言或者华语交谈,进而想到在一首歌曲中融合各种方言,表现马来西亚特色。

仔细想来,最近播映的本地电视剧《小陈医生》,多年前的电影《辣死你妈》《大日子》《华Xiao英雄》《Olabola》等,也融入我国不同民族的语言,华族之间不同的方言,大家看得欢喜啦啦,时光倒流的话,也是“四喜临门”花啦啦!

《四喜临门》(Empat Sekawan)是多少人的美好记忆,恐怕数也数不清。小时候我看黑白电视播映的节目,对肥婆黎明和凶恶韩锳的演出有深刻印象。她们演过许多电视剧,黎明稍微低沉的声音和韩锳高几度的调子,相映成趣。想当年《四喜临门》也是方言混杂,观众却听得懂(也津津有味),“语言如此多娇”,不是吗?由此,我看《春天花啦啦》时,不禁想起《四喜临门》,甚至想到“丽的呼声”和HVD,是不是一种“淅沥沥哗啦啦呼噜噜莎啦啦”式的不可言传,只可会意?

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多元民族及无数种语言环境下,以前我外婆家的左邻右舍是马来人和印度人,我们在学校在街上在艺术空间里,一直都是多元存在,小村民小市民生活不是相安无事吗?但是,很多事情都改变了,大家也逐渐不知“从前”为何物。“从前”的作用不是让人停滞不前,而是提供一个角度,对照与认清现状。本地中文电视剧和电影很努力维护的坚持的,就是这份情怀,你说是不是呢?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