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3/06/2018
江迅‧城市文化物馆连接你我他
作者: bslim

问10个香港年轻人,香港历史博物馆在哪?

在他们用手机上网搜寻之前,9个会摇头不过,时下的香港历史博物馆,一度成了港人聚焦点:大英博物馆的“奢华世代”国际巡回展首站在此举办,210件文物都是古代地中海及中东地区巧夺天工奢侈品在许多年轻人心目中,去博物馆总有一股“老土味”网上有一句关于博物馆的调侃语在流传:。一个人一辈子只会进两次博物馆,第一次是少年时期跟随父母参观,第二次是成年时期带着孩子参观。

不过,这一现象近年已经有全然不同的变化态势。据中国国家文物局统计,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目前文物部门所属博物馆2818家,其他部门所属行业博物馆758家,非国有博物馆1297家,非国有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27%。博物馆总面积已达2600万平方米,平均每29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近年,中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3万多场,举办约11万次专题教育活动,参观人数达9亿人次。

国际博物馆界有一句名言:“博物馆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是公众社交,生活体验和文化消费的空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博物馆是重要津梁。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正如大都会博物馆之于纽约,卢浮宫之于巴黎,大英博物馆之于伦敦。

由沪皖,江浙29家文博机构发起的长三角博物馆教育联盟,前不​​久在上海成立。中国博物馆行业首个全国性法规“博物馆条例”中,“教育”两字被提到博物馆三大功能的首位博物馆不再是“孤芳自赏”,“自娱自乐”过去讲博物馆“教育”,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现在理解的“教育”,更多的在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博物馆与观众要缩短的不仅是物理距离,更重要是心理距离。博物馆迫切需要做的是让更多人感受博物馆连接你我他,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意义。时下,博物馆步入“服务时代”,博物馆的关注点从“物”转向“人”。

中国博物馆正进入“智慧时代”,在博物馆里,人永远是目标,物品是手段,如何让馆藏文物“活”起来,拉近与百姓间的距离,是每个博物馆人的责任。上海历史博物馆新推出馆藏银器展,该展览在重要展品旁边设置了二维码,观众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一键获取展品详细资讯,还能第一时间转发与朋友分享。这项技术正在推广,年内沪上每家国有博物馆内的重要藏品,都可透过扫码阅读,让市民把博物馆“带”回家。无疑,越来越多博物馆正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全媒体等新技术应用,重塑博物馆与公众和社区的连接方式。博物馆在方寸之间的说明牌上就有值得深究之处,关系到公众参观博物馆的基本感受。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一些器物的名称,有诸多生僻字,就需要用拼音注释。有些展品与其他展品或与墓葬出土等有关联内容这种关联性所表现的丰富资讯,不妨在说明牌中作说明。

刚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2018年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这“超级连接”指的是在资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化组织和网络化社会中人与人,人与机械沟通的范式转换,博物馆的气质,从“高冷”变得“亲民”。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