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5/08/2018
节庆、祭祖、结婚……‧暹罗文化代代相传
作者: yflen2

大马暹裔在大马土生土长,不过坚守暹罗传统文化习俗,从生老病死、结婚喜庆到教育礼节,依旧跟从祖先辈的叮咛代代传承。

暹裔与华裔通婚居多

大马是多元种族国家,不难见到异族通婚的家庭。此情况在暹裔社会虽非占多数,但也屡见不鲜,通常以暹裔与华裔通婚居多。

让我们从生于纯暹裔家庭的栢拉莫(47岁)身上,一窥大马暹裔在这里的文化习俗。

栢拉莫是长子,下有3弟2妹;妻子瑙娃拉(37岁)也是纯暹裔血统,2人育有2名儿子分别17岁及5岁。

栢拉莫的祖父母那一代都在这片土地出生,祖父生于1900年,他屈指一算,至其儿子,已是第四代家族在玻璃市生长。

他说,爸爸是农夫,担心以后孩子的出路欠佳,于是心里一直有一个小小愿望──让孩子在华小唸书,学多几种语言,毕业后就能替华人老板打工。

所以,爸爸决定把他们兄弟姐妹送到华小去。他的名字是Pramoot,入读群益华小时,是陈爱美老师替他取了这个中文名“栢拉莫”,到现在他还会写自己的中文名。

不过,他说,6人当中,排行第四、第五的弟妹则是送到国小,从小到大就他们2人不谙华语。

有趣的是,排行第五的弟弟是兄弟姐妹当中唯一娶了华暹裔混血的妻子,自此之后也懂得说华语。

送儿入华小掌握4语言

栢拉莫也追随父亲的脚步,把儿子送往华小就读,让儿子也和他一样,能掌握4种语言。

他很自豪地说:“爸爸当年的愿望看似很卑微,却造就我和弟妹学有所成的今天。我大学毕业,在银行工作,弟妹如今也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上有很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能掌握几种语言呢!”。

栢拉莫说,暹樾理事会为暹人社会特设暹文班,所以一般上暹人会把孩子送去学暹文,加上在校学会的华文、马来文和英文,暹人就能掌握4种语言。除非在国小就读,也不曾接触华语的暹人,就可能只能说泰语、马来语和英语。

他也因身边不少华裔朋友,加上环境使然,懂得说福建话!

他笑着说,这就是大马的文化与环境特色!有很多友族在一个大环境里生活,只要肯交朋友,不怕你学不会非母语的语言。

“雨安居”节结束后举行供袈裟日,善信手捧袈裟、“钱树”游行。(图:星洲日报)

节庆融合华裔部份习俗

也许同是信奉佛教的关系,加上大马各族共同生活的大环境因素,暹裔在节日庆典上保留传统习俗之余,也融合了华裔的小部份习俗。

暹人一年里有8个主要节庆─新年、泼水节、卫塞节、清明节、“默诺拉”(Menora)表演、“雨安居”(泰语:Vassa;英语:rain-retreat)、鬼节以及水灯节。

栢拉莫说,暹裔也像华人依旧用农历过节一样,会使用泰历,所以一些节庆也跟随泰国人的庆祝方式。

他说,无论庆祝哪一节日,暹人都会据佛教传统,在当天早上到暹樾供僧布施(tak bart),供僧布施不外乎干粮、熟食、袈裟等,不过一定要在和尚午饭即中午12时前完成。

一般上,卫塞节前夕、清明节和鬼节也会邀请和尚带领信众诵经,才开始进行其他庆典环节。

卫塞节前夕,暹人会穿上白衣,手持鲜花、香烛,跟随在和尚之后诵经,围着主樾转3圈祈福;清明落在泰历五月,暹樾理事会特别安排和尚到墓园诵经,集体扫墓;水灯节是泰历十二月,是“雨安居”节的供袈裟日(Kathina)最后一天,同时也是答谢水神的重要一天。

栢拉莫与妻子瑙娃拉在2017年供袈裟日为主要赞助人,在“钱树”前合照。(图:星洲日报)

也庆祝阳历农历新年

栢拉莫说,其实暹人的新年落在泼水节,但是因时代变迁,在阳历新年或农历新年也会庆祝一番,只是庆祝方式因人而异。

由于暹裔社会小,新年活动都在暹樾举行,12月31日晚上约11时由和尚带领诵经,再倒数跨年。

至于农历新年,一般得视暹人家庭与华社的关系。栢拉莫说,有华裔血统或嫁娶华人的暹裔就会在大年初一跟着派红包,也有不可扫地的禁忌。

他生于纯暹裔家庭,所以没有特别庆祝,只在农历新年到阿姨和岳父家庆祝,同时也养成了农历新年派红包给晚辈的习惯。

“岳父也来自纯暹裔家庭,但年轻时认识一名华裔妇女,得到生活上解困援助,他每年就会根据华人禁忌与习俗来庆祝农历新年,作为对这长辈的尊敬和谢意。”

元旦早上到暹樾供僧布施。(图:星洲日报)

泼水节祝福长辈求宽恕

泼水节是一年最热的一天,除了泼水驱走热气之外,也寓意对长辈表达祝福和寻求宽恕。

中华道德以孝为先,在暹人的传统道德教义里,父母也是排在首位的菩萨,其次才是佛陀。栢拉莫说,在泼水节这天,晚辈会先在父母的双手泼水,甚至洗手洗脚,作为对他们的祝福和要求宽恕的孝道。

“可惜,日复一日,泼水节已被商业化,乖离原来的宗旨。所以我希望在任爪夷芭暹樾理事会主席期间,能逐步回归泼水节的目的,让下一代明白此节日真正的含义。”

暹人在结婚时仍会穿上具暹罗传统文化色彩的礼服。(图:星洲日报)

星期四被视为神圣日子

对暹人来说,星期四是一个庄严且神圣的日子。

他们视星期四为“Guru day”。“Guru”这词可译作老师、上师、导师,也有具权威和指引方向的人,所以在这一天做任何事都会带来好兆头。

栢拉莫说,暹人会希望宝宝是在星期四出生的,能为宝宝带来好运一生。

“默诺拉”表演是泰国的传统舞蹈剧,节庆在泰历六月举行。这个月内也会有传统医疗仪式,为科学医疗无法疗愈的病痛进行特殊治疗。

暹人也在这个月选择其中一个星期四祭祖,祭拜品包括猪头、鸡、猪肉等。

暹樾里可见一座座灵骨亭,供作摆放先人骨灰。(图:星洲日报)

泰历十月为鬼节

暹人也有鬼节(泰历十月),和农历七月俗称鬼月的中元节一样,有“鬼门开关”的说法。

栢拉莫说,暹人很相信祖先会给后代庇佑的观念,在“鬼门开”(rap pret)那天定会准备很多食物如ketupat、传统糕点、钱、饭菜等,在暹樾一个专用亭里摆着,好让先人“享用”。

这一天,也是暹樾最多人,甚至是人最齐的节庆。他笑说:“大家都希望得到先人庇佑。如果先人没得‘好吃’,就少了庇佑。说是迷信也罢,人人都不想错过这一天。”。

同样的,“鬼门关”(song pret)那天也如此。而这种节庆习俗,除了大马暹裔继续保留,泰国却只有南部地区才有。

丧礼方面,栢拉莫说,暹裔多选择火葬了,因为传统棺木不便宜,而且也没有足够墓地下葬,火化后就把骨灰或埋在墓地,或放在墓园、暹樾的灵骨亭。一般停柩没有特别规定多少天,最长7天。

“雨安居”节供袈裟日场面热闹,群众随音乐翩翩起舞。(图:星洲日报)

订婚仪式在女方家进行

暹人娶新娘前,也须过五关斩六将─提亲去。

栢拉莫说,男方由和尚或暹巫师选好日子后,槟榔叶放进钵里用大手帕包起来带去女方家,并须由媒人或受人尊重且仍有夫婿的女性长辈陪同提亲。

他解释,以前需要经过至少4次提亲,从1人、3人、7人组到30人提亲团才顺利通过。现在已经少见。提亲成功后就得择日订婚,仪式只能在女方家进行,由媒人或准新郎为准新娘套上戒指就完成。

订婚当天,女方会列出结婚送礼清单,类似华人结婚聘礼,当中聘金须在结婚前送到女家。

询及必备的结婚习俗,他说,新郎到新娘家时须在一个摆入磨刀石(寓意磨好关系)、稻谷(寓意进入)和钱(寓意富有)的盒子上碰一下再跨过进门娶新娘,并把盛有食物的礼篮递上,用作祭祖。

他说,一般会安排和尚诵经祈福,有些则如马来人般在新人双手上撒花水。一切仪式完成后,就待在女家过夜,隔天再接回男家。

新生宝宝办“进摇篮”仪式

暹人会替脱了脐带的新生宝宝办“进摇篮”仪式。

栢拉莫说,旧时代的宝宝须在脐带脱落后才可放进摇篮睡,简单仪式会由接生婆把脐带用红色、黄色等鲜艳颜色的布绑在摇篮。

他的曾祖母曾是接生婆,但现在已没有接生婆,都在医院生产,所以就得另选一名受尊敬的长辈来完成这仪式。

暹人和马来人一样,坐月子称为“pantang”,皆长达44天,期间只吃猪肉炒姜和干咸鱼,不吃鸡肉。

“尽管顺利完成坐月子,妇女仍得忌口,譬如拉沙、刺壳鱼(ikanterubuk)不可吃。有传说吃了刺壳鱼会导致下巴脱臼,现实中我真的曾听说有妇女这样呢。”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