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31/08/2018
拓展大山脚文艺空间.期待老城镇赋予新生命
作者: limlc

(槟城.大山脚30日讯)属于老城市的文化艺术节暂且圆满结束了,但对于如何守护这座老城的未来,或许才刚开始,且是长征。

由“大山脚之友”(RAKAN BM)、威省市政局及大山脚盂兰山庄巴刹工友及商行联办的“从心走进大山脚,社区文化艺术节”,一连举行4天后前天圆满落幕。

这场文化艺术节,就在承载着许多大山脚人回忆的“巴刹楼顶”举行;在这栋曾被火神肆虐而暂时空置的建筑办活动,已令人感不可思议。

在往事回忆不断被勾起的当儿,市民开始问了:“这里(展出)是不是就这样地保留着?”、“什么?!星期一就结束了?那这里怎办?”、“以后,还会再办文化艺术节吗?”

对于巴刹楼顶这4天的华丽变身,到访者惊叹之余,也开始深思,巴刹以及巴刹楼顶的未来发展。

但对于“大山脚之友”来说,他们所思、所动、所为,不只是“巴刹楼顶”,也不只是大山脚社区文化艺术节,而是如何守护大山脚城镇的面貌、激活这座老城,赋予新的生命。

大山脚巴刹已有50年历史

巴刹楼顶下方,是已拥有50年历史的大山脚市区巴刹。

威省市政局于两个月前,宣布将搬迁这座巴刹至后方柏卡歪路(Jalan Pegawai)政府旧办公厅处,而原址建筑物,即“巴刹楼顶”将保留并提升为公共空间,打造更有活力的大山脚老街场。

槟州政府在大选前已批准2000万令吉拨款,以便在柏卡歪路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大山脚市区新巴刹。

然而,为保有大家的集体回忆,“大山脚之友”冀盼州政府或地方政府运用这笔拨款来修复及提升现有的巴刹楼顶及巴刹设施,而剩余的拨款,则可用在规划大山脚市区的其他需求,包括曾经和议员们商议或把火车站旧址打造为以火车为主题的公园、提升市区渠道、停车设施、路灯等。

郑宇能:“巴刹楼顶”就是回忆

面对市民询问巴刹楼顶的未来,大山脚社区文化艺术节策展人之一的郑宇能只能对他们说,他也不清楚“巴刹楼顶”未来会如何发展,毕竟那是市政局的产业。

“我们不能决定这座建筑的未来,但我们会继续影响市政局。”

他也是建筑师,他在大山脚度过了其年少且青涩的成长岁月,“巴刹楼顶”对他来说,就是大山脚的社区中心,也是大山脚人的集体回忆。

“我们先不论兴建新巴刹地点、地理位置以及交通情况是否会更好,拆迁旧巴刹仅是解决了巴刹的需求,但却毁灭了市民的集体回忆。”

无论如何,威省市政局已声明“巴刹楼顶”将保留并提升为公共空间,郑宇能认为,提升这座巴刹建筑,可以通过环保方式去设计,采用低成本的经营模式,包括设置采集雨水系统、安装太阳能板等,以永续经营模式运作。

郑木炎:吸引约2万人次参展

从空空荡荡到装载着满室的文艺空间,然后在大山脚人推动宣传下,“从心走进大山脚.社区文化艺术节”发起人兼统筹郑木炎说,为期4天的活动吸引约2万人次驻足参观展览、出席座谈会、分享会、步行老街导览、自行车大山脚导览、摄影比赛等。

他感谢槟州政府各长官议员在经费上的支援,首长曹观友更于上周六晚亲临现场主持开幕,而掌管旅游、文化艺术及古迹事务的行政议员杨顺兴也于翌日中午来到活动现场参观,逗留了一小时多,留下深刻印象。

他说,可能大家较集中于槟岛乔治市(世界文化遗产城),以致州内很多小镇或社区文化被忽略掉,而这些沧海遗珠可逐步被揭开,呈献给群众。

张荣钦:与艺术朋友携手推动

“从心走进大山脚,社区文化艺术节”策展人之一的张荣钦说,文化艺术工作者今次一起推动这场社区文艺节,这股民间力量不只是纯粹的民间力量,而是一班从事与艺术有关的朋友携手推动。

他说,日后如何把大山脚发展起来,尤其是这座老城的社区文化及文创工作,是大家关注的课题,而发起人郑木炎的概念很重要。

“对一个摄影工作者来说,我觉得影像是可以记录以及为社区扮演重要角色,除了传播,在文化与人文艺术方面的呈献,影像是重要的部份。”

陈毓康:给当地人另类平台

出任此活动美术总监的陈毓康希望通过这次社区文化艺术节,能先给当地人一个另类的平台,展示生活与文艺。

身为艺术家与环境设计师的他,将来会安排更多艺术设计工作者,与大山脚传统行业业者深入互动,直接以更纯粹的文艺方式影响商家及大众,毕竟让文艺与生活真正结合是任重道远的。

“如果有一天,大山脚不必靠社区文艺节,也有人潮慕名来逛老社区,就印证社区文艺与时并进了。”

郑木炎:为“大山脚之友”申请注册

待社区文化艺术节检讨会议后,郑木炎说,将正式为“大山脚之友”申请注册。

“如果团队愿意,或是有关当局允许交给我们来做,其实,还有很多计划是可以在大山脚推行的。”

“这座老城太干燥了,需要一些养分来滋润;如果想要马上见效的,就是商业为出发点,若认为需要的是文化素养,那就得从文化艺术着手,当然,这条路就会比较辛苦些,毕竟,难有收入,商家也未必支持。”

郑宇能(左一)向到访大山脚街区文化艺术节的杨顺兴讲解学生的展出作品,探讨室内建筑如何协助振兴老城镇,右一为郑木炎。(图:星洲日报)
访客透过一幅幅由摄影五人组所拍摄的老行业照片,再次认识大山脚的美。(图:星洲日报)
社区文化艺术节展出大山脚老行业产品,包括古今皆受落的藤制品。(图:星洲日报)
大山脚市区街道绘制地图,承载着不少集体回忆。(图:星洲日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