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6/10/2018
台湾民俗学者林茂贤:“当学生变成民俗文化的参与者,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作者: kychia

“年轻人参与,民俗文化才不会中断。”台湾民俗学者林茂贤重复提醒,只有参加,才有保存。如果年轻人从不参加民俗活动,就不可能认同,进而也不会致力去保存这些传统文化。

这方面林茂贤很有成就感。从事民俗研究,在大学开课,他规定学生参与民俗活动。活动中,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流露无遗,这份感动自然让年轻人持续参与,把传统流传下去。

问及从事民俗工作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林茂贤自信回答:制造参与者。“今年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我的学生就有1800个下去走。”

学 生 从 被 逼 迫 就 是 我 最 大 的 成 就 感 ” 到 主 动 参 与 民 俗 文 化 活 动

林茂贤是台湾台中教育大学台湾语文学系副教授。他开课“台湾文化概论”,学生必须参加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活动、阿美族丰年祭和烧王船等民俗活动。学生一开始当然是被逼迫参与,后来林茂贤发现,学生徒步走完9天进香活动后都很感动。

“参加台湾的神明进香,不用带吃的喝的,什么都不用准备。沿途民众一直供应吃的喝的,邀你去他的家睡觉、洗澡。平常人家找你去他家洗澡睡觉你敢吗?只有这段期间可以。”大甲妈祖绕境进香那9天,家家户户办流水席,他形容,“主人请了谁自己也不知道;你去吃,吃完了谁帮你收拾也不知道!”。

那9天里,参与者和当地民众在完全不相识的社会里,互相信任、帮助。尤其台湾有一段时间诈骗案特别多,林茂贤感慨,只有在进香这段时间,可以看到善良、纯真,大家相互没有戒心,不会怀疑彼此。

这份感动会传染开来。林茂贤的学生大一被逼着参与,大二就自动回来进香,毕业后索性把同学会订在那段日子,边进香边叙旧。学生时代是民众供应他们饮食,出了社会工作,换作他们站在路边分发食物。林茂贤制造参与,但参加一次、两次之后,学生会继续参与,甚至自愿付出。

传统戏曲也是如此,学生要去看歌仔戏、布袋戏才能交功课。学生时代被逼去看,却渐渐养成习惯,毕业后变成忠实观众,只要有表演自动买票捧场。林茂贤不求培育医生、律师等专业英才,“学生都变成民俗文化的参与者,这样就够了。”

民 俗 文 化 随 时 代 而 改 变 最 重 要 是 核 心 价 值 还 在

林茂贤曾到过槟城和新山考察。此次再度来马,到马六甲参访宫庙。

因为时常下乡田野调查,他皮肤黝黑。观察他的随身物,不乏传统民俗信仰的元素。手机贴着妈祖护身符,手机环是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文创产品,行动电源印有西螺太平妈祖文化祭。他随身带槟榔,访问阵头、庙方时随手递出,就像递香烟能借此拉近关系。

问起为何对研究民俗感兴趣,林茂贤答:“民俗本来就是人生活的一部份啊。”在华人世界,婚丧喜庆都要看好日子,过年就要回家,端午节就要吃粽子。不只台湾,各地区华人都履行相同民俗传统。林茂贤出身传统家庭,敬天拜祖,但他觉得越来越多生活习惯被西化,好比从前生日要吃猪脚面线,现在流行吃蛋糕。有感西方和现代文化严重冲击华人传统,他开始研究民俗。

他解释,西方和现代化的冲击始于鸦片战争后。翻开中国近代史,面对列强入侵,中国节节败退,不断割地赔款,任外国势力宰割。一连串挫败导致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信心,延伸到最后,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不过,民俗、文化本来就会改变。林茂贤说,民俗消失、增加或改变都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民俗因应生活而生,也应生活方式改变而变。民俗是自发的,不是政府规定或课本教育,所以不必刻意推崇或禁止。

以前华人办丧事会烧纸糊的马和轿子,现在会烧纸糊的车、手机和电脑。它只是形式改变,本质没变。从前发生日蚀是天狗食日,家家户户要敲锣打鼓赶走天狗。现在人们已经不相信有天狗,不管怎么努力保存赶天狗的习俗,它都会消失。清明节原是4月5日,但现在自动改为周休二日,但扫墓这个形式还是保留的。台湾也因为烤肉酱的广告,发展出中秋烤肉的新习俗。

林茂贤认为,传统民俗的确受到现代化、西方文化冲击,但只要核心价值没变,传统依旧能延续下去。

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活动,人头攒动。

民 俗 有 抚 慰 人 心 的 力 量

在地化是民俗变异的其中一个方式。林茂贤举例台湾有很多传统,因特殊历史背景产生在地化现象。台湾最著名的是妈祖信仰,经过变异,妈祖的形象在中国是少女,到了台湾演变成母亲。妈祖原是中国沿海渔民的海神,但后来人口大量从中国越洋移民来台,妈祖变成守护神,是台湾民众“母亲的神”。

台湾人过年的特有“沉岛传说”,无关年兽,主角是神台上烛台“灯猴”。相传“灯猴”不满民众忘恩负义,每次祭祀都忘记烛台,因此向玉帝投诉。玉帝决定惩罚在除夕午夜将台湾沉入海底,民众担心家神受牵连,在腊月廿四请诸神回天庭,也就是“送神”的由来。除夕傍晚,沉岛前夕,民众杀鸡宰鸭祭祖,与家人共进最后的晚餐,成了祭祖、团圆饭的由来。因为沉岛在即,家中长辈把家产整理分一分,变成“压岁钱”。

最后全家一起相聚不睡觉,共度最后时光,即“守岁”。最后玉帝接受诸神求情,撤销沉岛惩罚,民众欣喜若狂,家家户户放鞭炮庆祝,天亮外出见面就说“恭喜”。

民俗是约定俗成的,之所以形成有它的历史背景。

林茂贤也常思考,民俗、信仰到底是迷信还是社会需求。他套一句哲学家黑格尔的话:存在即合理。

妈祖在台湾也有特有传说。相传二次世界大战,台湾很多地方的妈祖庙都有人看见妈祖在空中把炸弹接住,放在地上。“为什么各地都有同一个传说?它代表社会集体不安和焦虑。”林茂贤解释,当人们没有办法抵抗时,就有这种传说来安慰自己。

“相传郑和下西洋时,每次遇到危险,妈祖都会来救他。”林茂贤说:“其实大家都知道郑和是穆斯林,妈祖怎么会救一个穆斯林?但是想想,其实是汪洋大海中船员们想要安定军心。”

这或许能解释民俗与科学的关系。林茂贤说,民俗、信仰到底是真的假的已经不重要,因为它可以带来心灵安定。“华人世界流行的改运在改什么,改变心情而已嘛。为什么会去改运?一定是倒大霉,做什么都不成功顺利,改运就是去改变心情。”

“符能保平安吗?我不相信,但是能保心安。你开快车还是会出车祸,符不是保平安,但是能保心安。这样的功能比真假更重要。”

林茂贤的学生大一被逼着参与,随后都自动回来进香。

年 轻 人 愿 意 参 与民 俗 活 动 民 俗 文 化 就 能 传 承 下 去

传统文化民俗是老一辈的专利吗?林茂贤不这么认为,反而还发现,当社会越不安,经济越萧条,政党斗争越厉害,庙会活动越蓬勃发展,年轻人也回流民俗活动。年轻人也有他们的焦虑,担心毕业后出来找不找得到工作。林茂贤指,大甲妈祖绕境进香现在的参与者多是年轻人,俨然变成年轻人的时尚,没参加过就是落伍。

至于民俗如何转变,年轻一代如何接班传承,林茂贤不担心。每个民俗活动都有核心价值,好比妈祖是神圣的,可以做成可爱版,但不可能变成穿比基尼;大甲妈祖进香必须徒步的,不能搭巴士。这些核心科仪不能改变,但总是要办些年轻人相关的活动吸引他们,办服装秀、慢跑都无妨,只要不破坏核心价值。

当然,传统民俗活动也面对生态环保的冲击。

林茂贤称为文化资产与生态环保的拉锯,而两者应该互相退让。“以前阿嬷上香是一大把拜,你不能让她不持香,她会觉得没办法和神明沟通。那可以减量啊,一把变3支,再变1支,她才能慢慢接受。”

他认为,在民俗活动中套用现代环保条例,必须考虑传统是如何形成。民俗传统经过长期累积,慢慢得到普遍认同,很难一时改变。一些重要的民俗活动应享有文化资产特例,在活动当天可不受环保条例规范。

林茂贤的“台湾文化概论”课程,学生必须参加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活动,而且天天签到。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