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3/11/2018
【暖势力】生死特展推动生里看死.活着躺棺材反思生命
作者: limlc

(吉隆坡23日讯)人一出生必定走向死亡。你准备好面对这一天了吗?

死亡是每个人生面对的议题,但每次接触死亡课题,人们都会采取“不闻、不问、不说及不看”的逃避心态,以致死亡降临时才留下惶恐与遗憾。

大马首届生死特展

面对生死,人们需要学习与准备,而由孝恩与12个支持单位合力呈献马来西亚首届生死特展(Dea t h F e s t1.0),将为大家提供一个生死学习的空间与契机。

马来西亚首届生死特展是由7名本土生死教育关怀者冯以量、严燕琴、王淑娟、李秀华、巫晓嫣、温霜琴及陈文茜共同发起。他们从香港、新加坡及澳洲等地,透过死亡节或展览的方式积极推动生死教育,鼓励民众主动探讨生与死的议题,从中获得启发。

冯以量(左二起)、王淑娟、严燕琴及陈文茜接受本报记者廖德来采访时,侃侃而谈生死议题。(图:星洲日报)

冯以量:鼓励珍惜生命

特展负责人冯以量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表示,举办这个展览是因为他想要让大众更广泛地知道生死教育的重要性,在生里看死,希望人们及时为死亡做准备;在死里看生,鼓励人们更懂得珍惜生命。

他说,该团队在今年4月正式展开特展的筹备工作,制定了12场主题演讲、12场工作坊、12场手作坊、4个互动展、2场葬礼课室的活动予民众参与。

询及筹备过程中的挑战,他说,其一是7名发起人对于生死特展的理想画面都不一样,要如何统筹这些想法是需要进行磨合与调整;其二是大家对于生死特展的筹备经验不多,要把不可能的东西化为实现,这是一步一脚印去完成的。

“我们会了解与使用现有的本地资源来进行特展筹备,然后在今年举办‘活着进棺材’、‘及时说再见’及‘生死咖啡馆’3场预热活动,以及邀请本地艺人周金亮、友娣、张盛德、阿飞、刘佩芯及侯宇亮来进行宣传与分享。”

历经7年才决定举办

冯以量自2011年从新加坡回来马来西亚推广生死教育,历经7年后才决定举办生死特展。

他觉得,生死特展的举办时间点是恰到好处的,历经7年到各校和社区进行生死教育的分享与推广,才能酝酿生死探讨的社会风气,同时让大家看见在生死领域服务的你我他。

“据我所知,马来西亚是全球第四个举办生死特展的国家。我们预计会有1600名出席者参与这项活动。”

询及这场特展会否成为年度活动,他期待会有第二届的生死特展,但基于人力与物力的开销考虑,预计每3年会举办一次生死特展。

冯以量展示生死特展上的‘穿寿衣活动’的寿衣。(图:星洲日报)

严燕琴:了解生死含义

特展义工组长严燕琴说,届时会有32名义工和7名摄影师前来协助整个特展,也欢迎大众踊跃前来了解生死含义。

在整个活动中,她对“活着躺棺材”这个活动最有深刻印象。

“我曾参与这项活动,当时我想像自己在临终之际,躺入棺材后能感受自己的心跳声,心情是很平静与无畏的。”

特展总协调王淑娟说,此次活动将设有社交媒体打卡活动,凡首15名13至18岁的青年拍摄特展活动照上传至Instagram,将获得小礼物一份。

身为99本生命教育书籍阅读休闲区的负责人,她认为,生命教育是一条长远的道路,且还能触动人生,藉由每一本生命教育书籍的阅读,疗愈各自对生死的际遇。

特展公关陈文茜说,该团队在特展以前陆续举办了“活着进棺材”、“及时说再见”及“生死咖啡馆”3场预热活动,吸引了近100人参与,其中最年轻的参与者是15岁。

今明蕉赖孝恩馆举行

马来西亚首届生死特展本月24及25日在蕉赖孝恩馆举行,时间是从上午11时到晚上9时。由于泊车位置有限,促请民众乘搭公共交通前来。

特展内容多元且丰富,有生死主题演讲、遗物展、死亡咖啡馆、躺棺木体验、工作坊、艺术手作坊及社区谘询摊位等,适合一家大小共同参与,让民众与生死对话,进而反思生命的意义与死亡的领悟。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