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3/12/2018
张立德 ·凝聚民意的过程
作者: yslee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比喻:创造者造人时给了人一张嘴巴,两个耳朵,就是希望人善用一张嘴巴,慎言,说该说的话,勿出口伤人;而一双耳朵则要专注认真倾听别人的声音,听进心坎里去。

最近,国内许多课题沸沸扬扬,有朋友说,政治人物的一张嘴巴和一双耳朵,都不知道生来何用?的确,政治人物若有智慧,懂得说人话,听人话,社会可以少一点戾气,某些课题就可能不会荒腔走板。

尔来政府在一些课题上表达了愿意聆听人民意见的“诚意”,这是正面的发展。只是我不知道政府会采用什么方式和管道来聆听民意?

卖花赞花香,星洲日报一周7天见报的言路/广场版,就是传达民意的管道,有多少个领袖和公务官员会重视媒体刊登的民意?不得而知。有政治领袖看到某些评论或者读者意见,会来函回应,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反驳意味居多。

一直以来,不断有政治领袖自诩“亲民”,也有很多人告诉我,某某政治人物跟选民互动良好,时常走入民间。

有图有新闻为证下,我不否认确实有政治人物是亲民的;但是我不置可否的地方是,他们走入民间,是怎样聆听了人们的声音?见到的人是哪些人?听见了谁的声音?

我的置疑是,政治人物“亲民”,走入民间互动,可能接触的只是本身政党的党员。某些政党的服务中心,固然接触了不同的选民,解决了不少问题,我还是会认为,这些服务并不意味接触了多层面的选民,而且也欠缺聆听这部份,政治人物只不过解决问题而已。

我们经常在媒体报道中,看到政治人物去出席某某社团、学校或庙宇活动,剪彩、开幕、致词、参观展览等等。

简单来说,是走入了民间,只是经验告诉我,政治领袖在这些场合的讲话,纵使是在传达政策,却是单向传达,还是缺少出席者(选民)的回馈。

好吧,你可能开始认为我吹毛求疵;但是,如果我国能够设定一个“官民互动”的机制,让政治领袖和官员更接近民众,民意也得以更直接上达,不是更好吗?

例如西方国家经常举办的“Town Hall Meeting”。这是典型的民主具体实践之一。华文应该称之为什么?许多人都说,还未能找到对应概念。在中国和台湾,有媒体称之为“市民大会”。但有学者认为,这种称谓并不能体现其高度和听众互动的内涵。

从网络上搜索得来,“Town Hall Meeting”主讲人(如议员)的演说相对较简短(大约20分钟),之后提供较多的时间(50分钟不等),给现场的听众(选民)发表意见和回应。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式的Town Hall Meeting,在问答时段,甚至离开演讲台,游走于舞台各角落,走近听众,加上手势和眼神的交会,让主讲人与听众距离的感受更为接近。

Town Hall Meeting是一种面向普通选民,就某一项议题,听取民众意见和建议。这是代议士或者相关单位倾听民意,把握民意脉动,凝聚民意的过程。任何关注政治民生等的民众都可参加。例如最近政府要废除死刑、签署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教育改革等等议题,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听取民意。

各个选区的国州市县议员应该联合起来举办Town Hall Meeting,聆听选民对各种议题的意见建议,从地方民生和发展到全国性的课题都可以举行。这种形式必须是超越党派的意识形态争执,主要是收集民意,让代议士们可以在收集意见后做参考,再带上议会讨论,或者呈交给内阁/州行政议会,做进一步的决策。

针对各种议题,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反对,可以赞成,选民可以对国家政策提出自己的建言,过程必然会很激情,但人人只要发挥文明的公民社会意识,活动将会是十分有意义,并能展现崇高民主精神。

代议士等民意代表和公共服务官员须有责任和担当精神,主动多以这种形式接触民众,这是塑造其亲和度的一种作法,挑战就是必须有极好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反应要灵敏。而民众也必须有极强的民主参与意识,才能使这种活动达到目的。民众与其沉默,或者喜好在电脑前当键盘勇士,不如离开脸书,放下手机,走进Town Hall Meeting,与人们作实际的互动。

我期待Town Hall Meeting可以成为我国的民主常态。唯政治领袖必须先明白,一张嘴巴和一双耳朵,生来何用;民众更必须是concerned citizen,缺一不可。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