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2/02/2019
珍藏中国少数民族服装

国少数族群都拥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和传统特征,而服饰是他们最直观且鲜明的文化标志,涵盖了他们传奇而遥远的历史、信仰、民族精神,以及工艺美术水平等等信息,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载体。

本地享誉国际的水墨画大师钟正山之女钟瑜博士,这20年间在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收集了不少的少数民族服装。

“全中国有56种少数民族,云南就占了26种。少数民族天生就是艺术家,对于大自然的色彩非常敏锐,他们内心纯净,在色彩的应用和造型创作上直率不造作,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很多色彩的应用,在色彩学里是避忌的,但他们却搭配得那么自然且触动人心,仿佛大地的色彩就在他们的心间。”

她表示,北方天气寒冷,服装以兽皮制作,功能以御寒?主,加上人们能够看到花草的时间不长,因此服饰多趋向黯淡的素色。中国西南边地区则阳光充足,艳丽的花草丛生,像云南就被誉?世界花卉的中心,人们在做民族刺绣时都以亮丽的红黄蓝绿来搭配,非常敢于用色,让在大学教授艺术设计心理学、色彩学和造型艺术的她一看便爱不释手。

钟瑜在1984年大三修读中国美术史后,心中便开始酝酿为父亲锺正山成立美术馆的想法,直至在北京念完博士后,最终于2007年在云南财经大学落实,并担任该校锺正山美术馆管理委员会艺术总监兼东南亚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和特聘教授,大部份时间都留在云南。

“起初我想买一些云南手信回马送亲友,在一间古董店看见了刺绣钱包而被吸引。后来得知这些精美刺绣来自于旧的民族服,商人把珍稀刺绣剪出,绣在帽子、包包、首饰、鞋子上做成商品,再以便宜的价格出售。也许是因为我以前在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研究文化艺术时,有收集东南亚原住民的服饰,一听到珍贵的民族刺绣被破坏,我便生起了收集保存的念头,后来更成了一种使命。”

为了抢救文物,锺瑜在中国的二十余年来四处打听,并收购未被破坏的完整少数民族服饰,这些服饰至少有40年,甚至过百年的历史,当中许多已被列为孤品。

“民族服特别之处就是没有一套是一样的。像彝族的女孩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刺绣,长大以后为自己绣一件独一无二的嫁衣,每一件都可能用上5至10年精心绣制而成,出嫁后衣服会收起来,等有节庆才拿出来穿,最后成为自己的寿衣跟著入葬,对她们来说那就是最漂亮的衣服。”

然而,贫穷使得她们选择让出卖个好价钱,换取金钱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另外,随著时代的演变,年轻一辈的孩子,很多都会选择商店里大批售卖的衣服,不再有耐心花时间做刺绣,也让传统民族手工刺绣愈见珍稀。

一件都不能少

锺瑜回忆起约20年前曾在丽江的路边,看见一位老奶奶在摆卖手作品,她询问老奶奶是否有老物品出售,老奶奶便把她带回自己昏暗的老房子里,把多年压箱的嫁衣和祖父母留下的婴儿背带都找了出来,当时三代人用过的服饰就已售300块人民币一件。

“我问老奶奶卖给我后会不会后悔,她说她还可以再做,于是我就全部买下来,往后做教育用。”

在云南的这些时间,锺瑜都省吃俭用,几乎所有薪水都用在收集民族服上。

“有朋友说他收到一件民族服,问我要不要,我先赊账请他帮我留下,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归还。早期收集时,服饰的价格介于几百人民币,后期价格便逐渐攀升,几千至上万的都有,所以我欠朋友的债务,几乎永远都清不完,但遇见孤品我还是咬紧牙关收下,舍不得被他们族人剪破制成商品。”

锺瑜抱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将于今年春节前在东禅寺佛光缘美术馆办“云想衣裳花想容”展览,精选30套包含彝族、苗族、壮族、瑶族、傣族、佤族、壮族、侗族、哈尼族等等的服饰,以及三十余件背带、银饰等特色藏品展出。这是一场跨越四千多公里,从中国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的文化展,让观展的人能近距离感受少数民族的艳丽服饰文化和珍稀刺绣的艺术魅力。

艺术学博士钟瑜认?少数民族是天生的艺术家。(服饰:彝族)(图:星洲日报)

苗族丹寨古装。(图:星洲日报)

苗族服“百褶裙”。(图:星洲日报)

商人将少数民族服上的刺绣剪出制成现代银饰品售卖。(图:星洲日报)

中国傣族服饰。(图:星洲日报)

已有百年历史的挂墙吉祥物以“马尾绣”制成,每一条白线里均夹着一条马尾鬃毛,绣工精细过程艰难。(图:星洲日报)

彝族服饰刺绣用色艳丽,绣工精美。(图:星洲日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