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1/02/2019
陈勇成.我们都是泄密者
作者: 陈勇成

这年头过年回老家,亲戚好意“作媒”的时候,三姑会给你看某家小哥的脸书,六婆会打开某家小妹的instagram,接着就是一轮猛划猛刷,让你看遍该账号的网络帖文和贴图纪录。有的甚至还会打开通讯记录,把在私聊中传送的图片、视频等一一播放,似乎只是一连串下意识的举动。就连元宵抛柑,也已经不是写上电话号码,而是提供微信号等其他社交媒体账号。

我们在享受数码科技便利的同时,往往对自己或别人所留下的数位足迹(Digital Footprint)所透露的庞大资讯量是不敏感的。网络的跨地域性,完美彰显了“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这句老话,只要获得个人电邮地址,或得知对方的中、英文姓名,甚至只靠他惯用的网络笔名,就能进行初步的人肉搜索。从电邮、电话,到用户的搜索引擎历史,甚至靠手机的地理定位(Geolocation)得知用以登陆该软件的手机所到之处等讯息,都有可能遭到泄漏。

科技网站The Register上周引述数据库卖家,指有超过6亿个来自16个不同网站的用户资料,遭盗取后被放上暗网拍卖,以换取比特币。脸书去年9月遭骇客入侵的事件,就有3000万账号遭殃,引来美国联邦调查局介入。而现在许多网站都能绑定用户手机号,或用同一个脸书账号登入各种第三方应用程序,任何人只要抓到对方网络身分的其中一角,即便不是骇客,没有盗取账号的意图,也能够在弹指间翻阅那个对象所留下的网络足迹。

当然,我们一旦选择踏入网络世界,就得有这一层心理准备,但对从出生那一刻就被数位记录的网络原生代来说,情况或许更糟。许多年轻父母为了骗赞、讨暖,或是为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便频密地在社交媒体张贴视频和图像,把分分秒秒都昭告天下。等过了10年、20年,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将成为一群没有秘密、无处可躲的世代。

即便是现在,我们就算不常帖文,也可能会在和亲友同事的合照中被标记。有时候,要知道一个人在哪里,干过什么事,不需要等他亲自告知,而是去他的朋友圈,或到吹水站绕一绕就够了,因为在网络用户可以随意互联的年代,人人都可能成为一个不经意的泄密者。在未来,隐私只会越来越矜贵,但却会越来越不被重视。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