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3/03/2019
蔡康永.你變了?恭喜恭喜!(文摘)
作者: 蔡康永


什么叫“你变了”?“不变”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什么叫“原来的你”?在子宫里的你?还是刚上学的你?

别人含混地表达,我们就含混地收下,含混地产生情绪,含混地自责,却不追究到底自己有什么可责备的?

“我朋友说我变了。”他说。

他很消沉地看着桌上的那碗黄鱼煨面。煨面微微冒烟,很应景他的消沉帅脸。

“嗯,那恭喜你啊。”我说,开始吃我的煨面。朋友的消沉,与吃煨面的胃口,不必互相影响。

“恭喜我?!你的中文行不行啊?如果他说‘你改变了’,表示我改好了,这才是称赞,这才值得恭喜。他说的是‘我变了’,这不是好的意思。”

“是喔,那他觉得你是怎样的变了呢?”我问。

“他说,我根本就不是原来的我了……”

“唔……‘原来的你’……”我吃着面。“请问,什么时候的你,才是‘原来的你’啊?7岁的你?17岁的你?还是27岁的你?还是,你那个朋友认识你那一天的你?”

他愣住了,久久没有回答我。

这个消沉的人,是我朋友。他是个明星,出道多年,得到粉丝称赞他一直没变,现在只是某个朋友说他变了,竟然可以消沉到坐视煨面的汤渐渐被面条吸干,徒然地讲一些似通不通的话。 我仔细的用汤匙舀好汤,再把少少的面条,放进这匙汤里。

吃煨面的每一匙,都应该被妥善布置成一碗整齐的小汤面,自成一个小天地。

什么叫“你变了”?“不变”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什么叫“原来的你”?在子宫里的你?还是刚上学的你?

别人含混地表达,我们就含混地收下,含混地产生情绪,含混地自责,却不追究到底自己有什么可责备的?

对自己真是够随便的。

如果不知道馒头是怎么回事,怎么做得成馒头?如果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怎么做得成自己?

我其实常听到这句话:“如果这样,就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还是比较喜欢原来的我。”我听了都会纳闷这个“原来”是怎么定义的。

你说过类似的句子吗?

连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都不同,怎么会有“原来的我”?

只有一个角度比较合理:这个所谓“原来的我”,也是每秒都在变化,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意思。

它应该是指一个状态:在曾经活过的各种我当中,活得最自在的那个我。

曾经活过的我当中,活得最自在的那个我……听起来是很不错,但也不必一辈子抓着不放吧。 家里坐起来最舒服的那把椅子,未必是世上最适合你的椅子,总得多出去坐几把没坐过的椅子,才知道。

说穿了,“原来的我”,就是一个已经知道活起来是什么滋味的、已知的我。

把这样一个我,裱上金框,题匾曰“原来的我”,供在堂上,这不等于是故意要把一条河流拦成一洼死水吗?

是的,人都不喜欢“未知”。原始人好不容易摸熟了一条安全的路,突然要试条新路,必须进入一个深不可测的森林,当然会惴惴不安。

所以会希望大家都别改变,自己也别变,世界也别变,一切如往常就好。

可惜世界每秒都在改变,我们没办法自己一个人不变。地形改变、气候改变、身在其中的我们,也一定改变。

对于“未知”会感到不安,我们就去弄清楚不安的起源,但不必夸张的把这份不安,说成是“恐惧”。

情商追求恰如其分。把“恐惧”调整为应有的份额,如果能把庞大的恐惧,缩小为可掌握的“不安”,就比较不会错过其中那份对未知的向往。

我们并不恐惧“未知”,我们只是对“未知”感到不安而已。而这份不安当中,有强烈的向往:探索未知的自己,而不是固守幻想中所谓原本的自己,“生活”,是“生长”与“活动”,不是把自己裹成木乃伊、24小时挺尸啊。

后悔,驱使你活出更好的人生

西方的鬼片,如果是以天主教基督教为基础,那么故事中出现的就是“魔鬼”,魔鬼在东方鬼片中很少见,东方鬼片的鬼,是冤魂,不是“魔鬼”。

如果你看西方鬼片出现驱魔的情节,驱魔者一定锲而不舍地追问这个魔鬼的名字。

附在某个无辜者身上的魔鬼,总是会用唱片转述出问题的嘶哑吼鸣,对驱魔者发出粗鲁的诅咒,不过几个回合下来,魔鬼终究会透露名字,驱魔者一知道了名字,就能呼喊其名,驱退魔鬼。

对于我们的情绪,我们如果能认出它们的名字,而不要人云亦云地、错误地称呼它们,我们就迈出了第一步,可以渐渐熟悉自己的各种情绪,知道它们由哪里来,可以把它们放到哪里去。 “我曾经完全失控地臭骂过我爷爷一次。”她说。

她是我朋友,一个明星,平常温柔有礼,没想到也能做出臭骂爷爷这种事。

“我猜猜看……是你爷爷、欺负了你奶奶?”

“不是这样的事啦。”她说。

她吃着意大利面,但她点的是整盘淌着黑汁的墨鱼面,理所当然的,牙齿与舌头都黑了,活像被毒死之后来申诉的冤鬼。

“你牙齿和舌头都黑了。”我说。

“我知道。所以只能在你面前吃墨鱼面呀。总不能在其他人面前变成这付德性。”

“你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她点点头。

“所以臭骂爷爷那一次,我自己也吓到。”她说。

“后来有跟他道歉吗?”

她摇摇头。

“我一直不知该怎么道歉,拖了两年,一直假装没发生过这件事。然后我爷爷就死了,我很后悔。”她停下了叉子,低眼望着盘中。

“那次为什么会痛骂爷爷呀?” “那时候爷爷跟奶奶身体都不好,我当时收入也很少,想尽办法存了些钱,要给他们看病用的。我拿钱去给奶奶的时候,奶奶说爷爷一直担心手边钱不够,刚好爷爷有朋友,说拿到几件转手就可以赚几倍的古董,要让给爷爷来买,让爷爷可以赚一笔。”

“哎,骗人的吧,转手就能赚几倍的事,谁会平白让给别人来赚?”

“对吧,这是常识吧。可是我知道爷爷一直很羡慕别人靠古董赚了大钱的故事,我生怕他上当,赶快去找他,要当面提醒一番。果然一见面,爷爷就兴奋的拿出四五张古董的照片给我看。我根本看不懂,就是些铜器什么的。说是刚挖出来的。”

“嗯嗯,这话倒可能是真的,前天先埋下去,昨天再挖出来,确实是刚挖出来的没错。”

“我反正一再警告爷爷别上当,之后我就去外地工作了,有天接到奶奶电话,说爷爷还是把钱都拿去买了那些古董,现在怎么卖都卖不掉,看病的钱全没了。这下气得我立刻从拍戏的地点杀回老家去,臭骂了爷爷一顿,爷爷就坐在那儿发着呆,让我骂。我骂完也不知如何收场,剧组也只准假一天,只好掉头又赶回去拍戏了。”

“我也做过差不多的事,现在想来,也很后悔。”我说。

“人生如果可以没有后悔,有多好。”她说。

“唉……可是,如果真的没有后悔,人生就没办法前进了吧。”

写过《人间词话》的王国维,有两句诗:“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

这两句诗也许读起来像是感叹,但我觉得是真相的叙述。

“知识增时只益疑”,有疑才会有知识,我们这一路累积了多少知识,就累积了多少疑惑。越多疑惑就驱使我们发现越多知识,一旦没有了疑惑,怎么可能还会想求知?一旦没有了疑惑,牛顿之后怎会有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之后怎会有霍金?

“人生过处唯存悔”其实是一样的逻辑。人生就是不断的选择,但只要选了一边,就会后悔怎么没选另外一边。我们一边后悔,一边活下去,因为后悔形成动力与方向,驱使我们要把人生过得更好。

后悔不是绝望。后悔比绝望多了一样宝贵的成分——“后悔”里面,有“希望”。

后悔是遗憾与惋惜,是“但愿如此”,是“早知道……就好了”。

后悔是“如果有下一次,有下一个人,我会做得不一样”。

后悔提供我们校对人生方向的动力与机会。

我们感到抱歉的对象,也许是爷爷、也许是同学,都可能再也遇不到,这造成了我们份内本来就应该体会的、适量的后悔。反刍着这后悔的滋味,促使我们珍惜之后所遇的人,这是“逝者已矣,来者可追”。

许下“人生再也没有后悔”这样的愿望,万一愿望成真,我们损失可大了,我们会对接下去的方向茫然。 后悔,一直也被当成负面情绪。但我们需要这个情绪,我们只是一直用负面的态度看待它,把它冤枉成了负面情绪。

求神,要喊对神之名;驱魔,要喊对魔之名,不然正面的神或负面的魔,一律都喊不动的。

别把我们依赖的情绪,不断标上可憎之名。这是了解我们自己的一把钥匙。

更多你已知或未知的蔡康永

LA流浪记:戴着闪亮假发、穿着西藏裙招摇上学?把京剧邪门故事讲成变态的爱情剧本?不小心吃了迷幻大师的骨灰,竟打开众妙之门?到观光胜地黄石公园却专拍烧焦的树林、大蛇的蜕皮、苍蝇停在野牛屎上?在半夜三点只适合死人复活的时段进行剪接作业?用花拳绣腿的三招剑术换成绩?……在那段追逐梦想的日子里,蔡康永到底还做了哪些厉害的事?最生猛的流浪学分、最热血的留学记录,让我们也一起感受到靠近梦想的兴奋与喜悦。

你買這個做什麼?:蔡康永30岁第一次花钱买了一幅像鬼小孩的画,现在居然增值10倍,你想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艺术品为什么让我着迷?我必须说,有些艺术家能够带来力量,他们不但透过作品给你力量,也透过他们的人生各种作为给你力量。我读村上隆那本《艺术创业论》,产生了很强烈的情感,因为可以感受到从传统艺术出身的他,必须要向整个日本传统艺术圈宣战的那种孤军奋斗的心情。他从一个趁便利商店打烊后,去捡过期便当来吃的落魄艺术家,变成今天扬名国际的艺术大师,这段过程深深引起我的共鸣。”

那些男孩教我的事:关于记忆,每个人都可以写出一堆故事,可以是以猫为主角、以狗为主角、以人为主角、以女孩为主角,当然也可以男孩为主角。但是要叙述片段的记忆,写成文章还能让人一篇接着一篇津津有味读下去的,恐怕只有蔡康永的男孩故事了。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艺人小S:做自己跟没礼貌常常就是一线之间,每次听到别人说:“我这个人说话就是比较直。”我就开始冒汗,因为接下来一定会有一些被他归类为直其实挺刺耳的话出现,例如:“你今天气色怎么这么差?”“最近胖啰?”跟康永哥聊天绝对不会被刺伤,还被他附带的一两句小夸奖逗得心花怒放,但又感觉那么真诚不滑头,让人不爱都难!

本地出品——————————————————————

业余者:进击的青年:本期刊物从历史和当代的角度思考各类青年在马来西亚面对的状况,以及青年“进击”的姿态。他们是文学青年(拒绝消费“文青”一词的文学爱好者)、社运青年(参与社会改革运动的“愤青”)和知识青年(仍相信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的“知青”)。

什么?!诗刊:你的名字是一首詩:本期特别访问周若涛和王修捷来谈谈《神秘之歌》的艺文联展。这个展是以诗集《神秘之歌》作为文字底本,从而将其进行更多的艺术创作,比如为诗谱曲成为一首诗曲、从诗中的意象出发进行绘画创作。


走遍大马13州/冯彬霞: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描述大马。作者为法国籍华人作家,于2013年移居马来西亚。她的旅程,始发于欧亚大陆最南端,通过海、陆、空不同的交通方式,走遍了全马13州。全程超过一万公里,相等于从吉隆坡到巴黎的距离,从亚洲到欧洲的距离。


在生活,藏一座雪山/梁国忠、郭朝河:“ 人生最奢侈的事,就是在瑞士火车上睡觉。”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人间最美的风景会出现在眼前,但又如何?旅行是自己的,不管是睡觉,还是发呆……如果生活里,也可以那么舒服的状态,不也很好吗?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