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6/03/2019
红砖墙砌满回忆
作者: 王麗琴、陳靜慧

報道:王麗琴、陳靜慧

照片:攝影組

拉大举办主题“回家”的50周年校庆盛典,让校友重返校园聚首一堂,重温昔日点滴,并再次呼唤校友们对母校的浓浓情感。

丹斯里吴明璋

│  丹斯里吴明璋  │(拉曼大学学院名誉顾问、璋利国际(BGMC)主席兼执行董事)

吴明璋忆述,他当年修读了最热门的电子工程系,只不过他在毕业后转向更热衷的商业领域发展。

谈起学院时期的往事时,他记得,每当走进校园看到红砖绿草,感觉格外清新;每每经过图书馆外看到大排长龙的情景,他也享受着这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他说,拉曼学院陪伴他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少年时光,念书时期展开一段纯纯的恋情,校园时期的小食摊、享受无拘无束的自在感;直至毕业以后,纵然时光如梭,记忆斑驳,但始终不变的是对母校的眷恋情怀。

在拉曼学院升格为大学学院之前,吴明璋曾担任拉曼学院校友会总会长。他说,这么多年来,校友会都致力推动和壮大学院的正能量,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具有抱负和前瞻性,对未来50年更是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希望。

他亦以校友的身分告诫在籍学生,每个人潜在的黄金时段都不同,不同的阶段,可以发挥各自的专长。但若感到害怕或心慌,对未来感到悲观,就无法得心应手。

余永平

│  余永平  │(德勤(Deloitte)首席执行员)

来自柔佛州哥打丁宜县小镇的余永平坦言,在他求学那个年代,国内私立高等教育学府不多,而公立大学都是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在这个全英文的授课环境下,拉曼成为了他掌握英语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拥有更多国际认可的专业资格以及口操流利英语是他达到成功的关键。

 “在学院3年的会计生涯课业繁重,我们每半年就必须忙着应付考试。虽然我们没有太多课外时间去游玩,但我本身也把课外活动视为重要的项目之一。 ”

余永平说,除了专注于学术表现和考试成绩之外,参与课外活动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还能增强人际网络和沟通能力。

他指出,大部分拉曼生都是来自小康之家,经济能力不允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意消费,固定的生活费都是用于缴付房租和购买课本,而他们都把时间花在温习、运动。

在德勤企业服务近22年,余永平一直都是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生活。回首母校给予他知识的殿堂,他更鼓励其他杰出的校友们能以热忱和奉献情怀,事业成功之际不忘回馈母校。

李岱逸(Daniel Lee)

│ 李岱逸(Daniel Lee) │(励志演说家)

中学时期个性比较害羞,且非常胆小。但在踏入拉曼学院之后,机缘巧合参加了学院基督徒团契,更首次有机会担任领导者的角色。这样的尝试,也发掘他在这方面的天赋才能,为他的励志演说生涯开启序幕。

李岱逸说,在学院除了忙上课之外,他最大的收获就是累积演说的宝贵经验。参与社团活动,他学习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互动,并以乐观和极具感染力的演说鼓励他人。

他形容,这一段学习路程更为他的励志演说事业筑下根基。

李岱逸是学院中少数因行动不便而必须坐轮椅上学的学生,再加上他本身是《星报》教育基金受惠者,因此特别引起学院关注。他记得,在他学院的第二年,因为外婆过世陷入复杂悲伤情绪,那一年的考试居然不及格,惊动院方,他更为此被召见。

李岱逸忆述,文学院院长兼系主任问他的第一句:“是不是无法去图书馆温习?”当时,图书馆内外只有楼梯,校方担忧是否学校设备不理想,而对他带来影响。

尔后,校方特意做出改善校园无障碍环境设施,以方便行动不便者使用。

他形容,尽管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校方用心爱护学生的举动,绝对是学生学习旅途上的一盏明灯。

他说,学院是让他身心灵成长的地方,甚至启发他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同伴的协助激发他潜在的领导能力、老师的助益让他体会不一样的人生价值;在学院毕业后,他不但是名运动员,也是鼓舞人心的演讲者,现今他正在踏上有资格参加轮椅赛车运动的东京2020年残奥会旅程。

“感谢拉曼学院对我的信任,造就今天的我。”

苏海米

│ 苏海米 │(妇产科医生)

现年59岁的苏海米是于1976年进入拉曼学院就读中六。他笑言,当时是校内的“稀有物种”,因为在该学院就读中六的那一年半,身边几乎全是华裔同学,而这也让他学习到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下生活,也从中培养了他的独立性。

他说,当时政府学校有限,加上本身的成绩不理想,因此唯有另寻学校,而当时就听闻拉曼学院有口碑。

他说,当时的拉曼学院仅有少数的院系,而当时该院的会计系非常著名,国内60%至80%的会计师都是毕业于拉曼学院。

“基于拉曼学院有这样的声誉,我相信他们的中六课程也能做得很好。”

就这样,苏海米决定进入拉曼学院就读中六,而当时校舍尚未竣工,因此就读中六低班(Lower Six)的那年,苏海米和同学们是在借用的上课地点,即吉隆坡蕉赖工艺中学上课。

直到中六高班(Upper Six),苏海米才在拉曼学院建竣的校舍上课。

在拉曼学院完成中六课程后,苏海米进入国立大学(UKM)修读医药系,并在毕业之后前往英国修读妇产科。

裴荣裕

│ 裴荣裕 │(马来西亚永旺集团执行董事)

裴荣裕于1980年进入拉曼学院就读中六。他回忆起那些年骑摩哆上学的日子,他和几位要好的同学有时在上完课后,会开玩笑的说,长大后大家都会成为经理;虽然当年的他们不到20岁,但那颗小小充满梦想的心,有着无尽的想像。

他说,当时在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MCE)的成绩不够优秀,因此无法进入政府学校修读中六。

裴荣裕在进入拉曼学院之前,都不认识外州人;后来因为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因此在假期时,会互相“拜访”彼此的家乡。

他在完成中六后,离开了拉曼学院,后来曾重返母校修读部分的会计课程。

裴荣裕是于1996年7月加入马来西亚永旺集团,从担任财务经理一职开始,接着是财务总监、高级总经理,并于2011年5月份开始担任执行董事一职,至今已在这家集团服务了超过22年。

在这之前,他已在1986年取得特许会计管理机构专业资格,曾在其他公司担任准高级审计员(Audit Semi Senior)、 会计行政人员、助理会计师、资深会计师。

丹斯里林伟才

│  丹斯里林伟才 │(顶级手套集团创办人)

虽然在拉曼学院的学习生涯只有两年,但对于林伟才来说,这两年也是其生活和事业的重要基础;最难忘的时光就是遇见太太潘斯里董秀美,两人相识于拉曼学院,大学毕业后共结连理,随后一起出国深造学成归国,携手相伴至今。

来自森美兰知知港的林伟才是于1977年进入拉曼学院就读中六。

他说,拉曼学院为他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提高他的生活和教育水平,而现在他所秉持的价值观,其实或多或少也是从拉曼学院时期培养出来的;也因为拉曼学院,让他有机会考入马大,然后再到美国念工商管理硕士。

他坦言,当年会决定去美国念硕士,是因为很多朋友到外国读书,本身也想去经历看一下, 他们学些什么,外国是怎样的情形,希望可以充实自己。

林伟才和太太在美国待了一年半,期间半工半读,并于1985年返回马来西亚。由于工作态度良好,因此林伟才获得之前的公司(冷气业)重新雇用,在该公司工作了3年,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出来创业做手套。

张雅诰

│  张雅诰 │(口琴大师)

现年66岁的张雅诰来自霹雳安顺。他在就读国中时,就开始组织口琴班和口琴队。

张雅诰于1971年进入拉曼学院就读中六,并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在拉曼学院成立了口琴学会。

“当年拉曼学院没有口琴学会,我进入拉曼后,就询问当时的院长李克芬可否成立口琴学会,对方一口就答应。”

“在上课之余,我也会在课外活动的时间教导学生们吹口琴,甚至主办口琴晚会。”

在1971年,也就是进入拉曼学院的第一年,19岁的张雅诰参加了由丽的呼声主办的“平步青云国际天才比赛”,凭着口琴演奏《凤阳花鼓》夺得了马来西亚冠军。

随后,他代表马来西亚前往香港,参加丽的电视东南亚总决赛,获得全场总冠军,当时轰动整个拉曼学院,有些人也是因为“张雅诰”这个名字才知道拉曼学院。

张雅诰完成中六的学业后,就离开拉曼学院,但还是受邀回母校举办口琴讲座,为口琴学会招收新成员。

但他表示,很惋惜的是,口琴学会在交接大概8年后,就停下来,因为没有人领导。

虽然如今已贵为世界级的口琴大师,但若母校邀请他返校重振口琴学会,他表示,本身是非常乐意的。

拿督叶国煌

│ 拿督叶国煌 │(拉曼大学学院校友总会会长/大马茌原有限公司总裁兼董事经理)

来自昔加末武吉仕砵新村的叶国煌于1976年考完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MCE)。由于马来文科目考获7D等级,属于二等文凭,在无法进入政府学校念中六的情况下,他在当时中学校长的建议下,进入了拉曼学院。

回忆起在拉曼的生涯,他说,当年因为一颗赤子之心,而贸贸然找上系院长“争取”更改系名。

他说,当时就读的是机械系,但不晓得为什么系名是汽车工程。

 “我和同学协议好,轮流去找当时的工程系院长拿督甘武争取改系名,我们对他也要求很多。他对我们也是印象深刻了。”

他坦言,当时工程学会理事团队不太喜欢甘武,但后来也明白改系名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毕竟牵涉到政策因素。

虽然当时“争论”不过系院长,没能更改系名,但就读二年后该科系的系名终于已纳入“机械”这两个字。

从拉曼学院毕业之后,叶国煌在工作之余,半工半读考取了英国亨利商校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目前亨利商校属于雷丁大学,也在马来西亚柔佛新山设有工商管理硕士班。叶国煌也是现任的亨利商院(马)校友会的会长。

张吉安

│ 张吉安 │(跨媒体人)

张吉安于1998年进入拉曼学院修读大众传播系。对他来说,当年拉曼学院是他升学的第二选择,可却也是最好的选择。

他在进入拉曼学院上课的第一天,就被老师称赞声音很适合当广播人。

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是在一个大讲堂上中文课。该名叫李萍的老师让他读一篇文章,读完之后,课堂内掌声响起。

“她(李萍)在课堂上称呼学生们为‘孩子’,而学生们则称呼她为‘李妈妈’。”

当年在拉曼学院就读的张吉安,主要活跃于3个学会,专心办活动的时间多过读书,而主持生涯也是从拉曼学院开始。

张吉安当时在拉曼学院参加的第一个组织是华文学会,随后他也创立了戏剧学会,后来也加入歌曲创作团体红砖工作坊。

因为拉曼学院,让张吉安知道原来自己有一把适合当广播人的声音,也让他走上了广播这条路,且一走就走了12年,成为史上首位荣获“安卡沙广播影视奖”最佳电台男广播员奖的华裔广播人。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