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2/03/2019
“恶棍劫持WWW”·创建人促使用者力护个资

3797CSC20193121526401480324.jpg
30年前,伯纳斯-李以 NeXT 电脑利用 HTML 建立出首个WWW 网页。(图:法新社)

(日内瓦12日综合电)现代人生活已经离开不了网际网络,今年适逢全球资讯网(WWW)问世30周年,WWW创建人、有WWW之父之称的伯纳斯-李对自己的发明“遭恶棍劫持”,成了散布假消息的温床,感到忧心,他周一抨击个资日益商品化的现象,并疾呼网络使用者尽力“完全掌握”个资。

英国电脑科学家伯纳斯-李在1989年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链接系统,发明了WWW,允许在不同电脑之间分享信息,这项发明永远地改变了人类使用和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方式。

WWW成散布假消息温床

而今WWW诞生30年后,全球已有半数人泡在网上、且有近20亿个网站。遗憾的是,WWW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它变成了一个平台,上面有大肆传播的假新闻和仇恨言论,而个人隐私更被随意贩卖。对此,伯纳斯-李警告,这套系统“已遭恶棍劫持”。

对网络的未来伯纳斯─李有本身的焦虑,他向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非常担忧假消息传播的情况。  

如今伯纳斯-李的任务是挽救他的发明,避免引发的一连串问题日益主宰线上生态,如假消息和缺乏资料保护。

他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实验室告诉记者:“你应当完全掌握你的资料。它不是石油。它不是商品。”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正是他当初发明全球资讯网的地方。

当涉及个资时,他表示:“你不应该为钱出卖它,因为这是一项权利。”

个资被盗后果可怕

现年63岁的伯纳斯-李于去年建立开放原始码平台Solid,旨在让人们更好地控制他们的个人数据。他警告,若大家不起身面对隐私保护的挑战,将招致可怕的未来。

他说:“想像一下未来你的浏览器可能追踪你买过的所有东西,如此一来,你的浏览器实际上拥有的资料甚至比亚马逊还多”。

他警告,不要自信地以为丧失个资掌控不会带来任何伤害,并指出人们应当做更多以保护自己的资料,不要单纯地期望政府会维护他们的利益。

伯纳斯-李上周在《华盛顿邮报》的一项活动上表示,他推展Solid活动是为应对个资在未经客户准许下被买卖的问题。他称,这个平台旨在“将数据存储与应用程序剥离”,让用户可以选择在哪里存储数据、且数据可以怎样被使用——这意味着你可以控制亚马逊、脸书和谷歌等服务的数据访问。

他周一表示,需要可执行的法律来保护最敏感的个资,例如生物数据。

提倡成立“全球资讯网契约”

除了倡导保护个资的工作,伯纳斯-李亦提倡成立“全球资讯网契约”(Contract for the Web),旨在确保网上资讯的整合性。

伯纳斯-李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访问时表示,需要全球行动遏制网络“坠向一个功能失调的未来”。他指出,自“剑桥分析丑闻”后,人们察觉到他们的个资可能被“操纵”。 

乐观认为乱象问题可解决

不过,他对这些数据泄露、骇客和假消息问题能够获得解决也表乐观。

他在周一发布的公开信写道:“鉴于网络过去30年发生的重大改变,假设网络在未来30年不会变得更好,这是失败主义者(心态)和缺乏想像的。如果我们现在放弃打造更好的网络,那么不是网络辜负我们,是我们辜负了网络。”      

在信中,他为网络创建的机会,给予边缘化群体一个发声的平台及使到日常生活更便利喝彩。但他警告说:“它也给欺诈分子制造机会,给一些人声音散播仇恨,也使到各种各类的犯罪更容易。”

伯纳斯-李指出,在网络消费的时候,不要忘记思考的重要性。与其抱怨,不如少看垃圾网站。假新闻无法一禁了之,这是一件复杂得多的事情。

他坦言,从未预料到,有些组织会利用网络来影响选举和舆论,比如2016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的种种乱象。

盼能收回对个资控制权

他意识到,在一群充满恶意的聪明人的操纵下,这些垃圾信息不仅没有被人们忽视掉,还让一些人深信不疑。

2009年的时候,伯纳斯-李创建了WWW基金会,旨在促进互联网的平等与可访问性。但是现在,其不得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以重新塑造网络。

伯纳斯-李称,他希望人们能够收回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再次回到WWW设立时的初衷——分享合作,造福人类。

周二(12日)是所谓的“全球资讯网”(WWW)问世30周年的日子,它的发明大大改变了全球人类社会的样貌及走向。以下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1969年:互联网之父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与史丹佛研究所进行第一次不同地点的连线。科学家的第一个目的是要键入“LOG”三字母传送给第二台电脑,后者应自动产生“IN”,合成为“LOGIN”登录。在第二次尝试后,科学家成功了,阿帕网络(Arpanet)诞生,这个由美国国防部开始架构的实验性军事网络,也是现今互联网的前身。

1971年:第一条电子邮件

美国汤姆林森将电子邮件引进阿帕网络,并选择“@”作为辨别属于其它系统的电子邮件地址的符号。

1983年:网络通讯

在同一网络的两台电脑要交换资讯需要一个“协议”。美国人瑟夫与罗卡恩在1973年开发出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1983年开始1月1日在阿帕网络运作,允许它与其他电脑网络连接。由此,这些互联网的互连诞生了。

1990年:“全球资讯网”(WWW)问世

1989年3月12日,英国年轻科学家伯纳斯- 李在研究如何远端遥控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CERN)的电脑时,创建了World Wide Web。隔年,比利时科学家卡里奥加入团队,协助改善这项新系统,利用超文字标示语言(HTML)作为网页标准。

他们开发超文字传输协定(HTTP),只要点一下超连结,就可以连上网页。1990年底,第一台网页导航伺服器开始运作。

1993年,安德森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同事开发出第一个结合图像和文字的网路浏览器“马赛克”(Mosaic),使用户可以轻易的开启网页。马赛克其后被Internet Explorer,Google Chrome和Mozilla Firefox等取代。

2000年代:流动电话和社交媒体网络

2000年代标志著无线互联网开端。2007年,美国苹果公司发行iPhone手机,使几百万人享受无线上网的乐趣。10年间,全球各地的手机宽频用户从2.68亿增加至42亿。2003年起社交媒体陆续涌现,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学生扎克伯格创建“脸书”,今天脸书拥有23亿用户。

       

3797CSC20193121535441480505.jpg
当今互联网面临被滥用,假消息乱窜等问题,WWW创办人伯纳斯-李周一疾呼 网络使用者尽力“完全掌握”个资。(图:法新社)

3797CSC20193121652311482881.jpg

英国www之父伯纳斯-李周二在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参加庆祝“全球资讯网””(WWW) 诞生卅周年的庆祝活动。他痛心当前网络被滥用,并致力推动拯救行动。(图:法新社)

线上隐私的十个冷知识:

从骇客在网上公开私人信息,到科技巨擎将用户个资外泄,网络隐私已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日益关注的课题。

以下是线上隐私的十个冷知识:

*不到60%的国家/地区拟法保护个人数据和隐私。

*欧盟自去年5月通过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隐私法以来,欧洲数据保护监管机构已收到逾9万5000宗诉讼。

*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IGI)与调查机构易普索在去年联合进行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过半数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自己的网络隐私的关注度较前一年有所提升。

*网络安全公司Kaspersky的一项调查显示,近40%的受访者称对防范网络犯罪一无所知。

*以生产双因素硬件安全密钥闻名的Yubico公司对技术专业人士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专家也可能达不到安全标准。调查发现,近70%的受访者与同事共用密码。

*超过一半的人在工作和个人账户上平均重复使用5个密码。

*约有4%的人会点击钓鱼邮件

*2017年,近1700万美国消费者遇上身份欺诈案,即未经授权使用个人信息(如信用卡数据)获取财务利益。

*到2023年,骇客外泄案件预计将达到每年22%的增幅,约1460亿份记录将被曝光,其中包括姓名、地址和信用卡号码等个人信息。

*每一起资料外泄事件平均给全球公司造成近400万美元(约1643万令吉)的损失。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