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2/03/2019
心灵写作班· 我生命里的大书 (下)

Crystal Saw 《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

接触这本书时正是念国中的年纪,首次阅读内心便泛起阵阵涟漪,领悟到:每个与你相遇或擦身而过的生命都可能影响你此生。

就像故事主角在意外身亡后来到天堂遇见过去在生命里出现的人,可能勾起那些不捨、愧疚、愤怒……也有可能你认为不重要的人物,却影响他一生。通过重聚,发掘过去隐藏的故事,重新学习感恩、宽恕与爱。

之后每当不顺意时,这本书让我重温对生命的感动,提醒自己现在遭遇不快的人事物都有它的意思,从而检视是否有些我忽略的讯息, 例如与个性偏执的老闆起冲突,难免会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甚至发现偏执有其好处,让信念坚定。希望有一天自己情商变高了,也能影响别人的生命。

吴国金豪 《从大丽花到兰花》

成年后,性格大转变,从活泼转化为孤僻。

23岁婚后接续数年诞下两男一女,经济压力与精神负担加重,再来,和父母亲的龃龉不断,疲惫和焦虑时时刻刻缠绕着我。

心灵无处安放,阅读这本书,才发现,人生路途一路走过来,无论多舛或顺遂,皆应咬紧牙关走下去。

生活终归再难,最后都将化为乌有,喜怒哀乐的云烟,一瞬即逝。要即时感恩,面对亲情对错纠葛,皆要接纳和宽恕,让彼此疗愈。

Cheah Xiao Ying 《和好》

一直以来总是非常介意他人的眼光,尤其是负面批判。不久之前朋友给了我一些回馈,听了之后内心有不满,愤怒,困惑,怀疑等复杂情绪。太多的想法和感受浮现上来却没有办法好好释怀,很容易把自己弄得精神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会选择阅读,希望可以从书本里找答案。我总是很习惯地在面对痛苦时选择逃避,不去看它。从书里,我明白“即使这个痛苦没有名字,你无法为它命名,但它确实是痛苦,因而做好准备,向它打个招呼,温柔地拥抱它,然后与它共处”。如果我可以学习看见朋友心里的想法和感受,我就可以明白痛苦的来源并学习和它相处。一行禅师的著作,富有诗意且十分疗愈。

Yong Yoke Fong 《不生病的免疫生活》

我的前半生,常因压力大而病倒。婚后兼顾工作家庭和孩子,身体没法负荷,被告知患上骨癌,需截肢保命。我不能接受,转到国外医治,保住了腿,脱离了癌。

误诊的悲伤和恐惧期间,偶然与日本免疫学大师安保彻著,蔡莹慧译,解述生命力等于免疫力的《不生病的免疫生活》结下书缘。书中远离疾病的生活习惯和概念,读着读着就进入了心坎。我要脱胎换骨,于是下定决心,做个“免疫人”。

我开始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不仰赖药物和医生,天天保持平稳的情绪,没有压力的活着。

转眼十几年,回首这岁月,我天天健康,不曾生病,不曾求医,原来,我的后半生,过的就是不生病的免疫生活。

Bi Shan Wong Me Before You

这部电影上映时大多数的书局都断货了,最后我在普吉岛的机场买到了这本书。

书里描述的故事比电影更细腻。不管电影还是书每次看都会被感动得落泪。

威尔给露的是自信心和勇于展开属于自己的生活;而露给威尔的是走出封闭的世界开心地享受生活。

虽然威尔最后选择了安乐死,但露却选择了成全心爱的他。

 用生命影响生命,把正能量带给身边的人,是这个小说教会我的事。露用微笑感染他人,用真诚对待他人的态度,祝福并尊重他人的决定,是我要努力学习的人生态度。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里,当我迷失方向时,只要再阅读这本书,便能提醒自己不被这个复杂的社会同化,要坚持自己保留那份纯朴简单的初衷。

Lim Min Jia 《礼拜三的糕饼课》

《礼拜三的糕饼课》说着一个糕饼师,一家cafe,还有小镇里各个不一样人物的小故事。

二十几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只把它当成是一本温暖的故事书;开始工作后,再读,却是希望它能带我抽离高压的职场氛围。

经历了职场的尔虞我诈,忽然觉得,《礼拜三的糕饼课》里的小镇,很单纯,也有难得的人情味。这样的简单,很美丽。于是,我常看《礼拜三的糕饼课》。我总希望,书里的小镇和cafe是真实的存在。

因为这本书,我也意识到,我其实并不适合商业职场。而教导单纯简单的孩子,才应该是我的事业。

《礼拜三的糕饼课》简简单单的,淡淡的故事,不知不觉的,就让我留住二十几年,看了二十几年。

Pua Yoke Fang 《别和自己过不去》

自从和这本书邂逅后, 当我情绪低落时,我会想到它。也不知是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还是其他原因,我知道自己有些情绪的阴暗面:曾经为了考试考不好,自责的要去撞墙,对一些过失懊恼生自己的气。我常怀疑自己患上忧郁症。这本书作者竟说心理健康者应具备的3项条件之一是承认自己有病!知道自己身陷困境, 懂得承认,寻找救援。原来我不算心理不健康,嘿! 作者说“阅读是一种自疗”, 幸好我还会自疗。这本书蛮厚的, 我也许没每一篇都读, 但就因这一了解,有情绪“病”时, 我会找书自疗。

Shiya Woodpecker 《接接在日本》

我在一个管教严格的家庭长大。为避免犯错,凡事走安全路线,小心翼翼地过日子,拒绝更成了常事。朋友们精彩又充实的生活,我在旁感受他们愉悦的氛围,心里自叹不如别人,自卑心冒出。

某晚在网上閒着乱逛,一个名为《接接在日本》的部落格吸引了我,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引起我的兴趣。从内容得知作者的傻大姐和直率的性格,和日本如此严谨的社会形成强烈对比,可作者不介意将日常的糗事用来娱乐读者。她的豁达和真性情,令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待人处世,也成了踏出舒适圈的契机。我用了很长时间学会原谅犯错的自己,渐渐敢于接受挑战,对得与失也显得宽容许多。

部落文章集结成书,买下后放在工作台陪了我近十年,閒时翻一翻,趣味依旧。

Tee Soo Bit  我生命中的大书──三毛

豆蔻年华初识三毛。读后感到不仅艰涩难懂,更有不舒服、惧怕感,莫名的哀伤。

多年后,经过沧海桑田,来到生命的转折点,遇到瓶颈。一个声音在心灵深处呐喊:“快窒息了,快找出口!”不知怎地,突升起阅读三毛的念头。适逢三毛逝世20周年,看到这一系列书,二话不说,一口气买下。

尔后,一本接一本地读,慢慢走入她的世界,我的世界也豁然了,心里的缺口得到弥补,心灵得到救赎。读她的文章,佩服她的勇气、慑于她的毅力、倾羡她的才华。甚至曾经想像她一样,拿起背包,随心爱的男人浪迹天涯。

开心时很少读三毛, 只有心情跌入谷底时,就会不期然地随意抽出一本,读着读着,就会被她牵引,仿佛身历其境,随着她的笔调,时而开心、时而哀伤、时而单调、时而紧张、时而感叹、时而唏嘘,所有的不快荡然无存。

张伟恒  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

我生命中的一本大书,是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修养》两本书的合辑,由大陆中华书局出版。这是本精装线装书,书皮典雅,散发出中华文化的古味,我很喜欢。

 这本书作为我大学时的精神粮食,对我部分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便今天的年轻人读了也会获益无穷,在思想上有所长进。作者谈读书、谈学问、谈消遣、谈体育、谈美育,这些都是极度平常的题材,却以深厚的学养和知识谈出了新高度,且多发人深省。试举印象较深的几个例子。〈无言之美〉谈到了留白的重要性,艺术有留白才能体现美的意境,爱情中有留白更让人感到情思久萦,教育中有留白则让学生有思考领悟的空间。〈谈志向〉和〈谈意志力〉等文则告诉人们志向的重要,但凡成大志者须有克服惰性的强大意志力,否则将堕落到同无机物一般的水平。

推荐此书的同时,我想劝同代人多读读民国学人如朱光潜和胡适等人的文章,这类学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能以理性态度兼儒雅之文风发表独到见解,在今天的文坛是很罕见的了。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副刊 文:心灵写作班成员·2019.03.23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