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5/03/2019
框里框外/路上观察学到社区设计
作者: 谢林霖

2740OCL2019318141751604472.jpg
像我们习以为常的后巷小吃,在外国朋友眼中看来,简直惊为天人。在墨尔本打造为时尚的,不正是后巷文化吗?

网购了《路上观察学入门》,饶有趣味的读了几篇,从记录居民阳台活动的图表,到公共垃圾桶的变形,或河流里的漂浮物,我觉得都是人性的偷窥。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催生了这样的路上侦探团,就又找了一些藤森照信先生的访问:

“1980年代,当日本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东京都市也整理得比过往更加干净美观,像我这样的怪咖就开始觉得有点不爽,因此有了想在街道间找到不完美事物的念头。”这回答让我拍案叫绝。对啊,我们这么随性的东南亚人来到日本,就是有这一点心理上的芥蒂:这地方怎么连路边吃东西也有个讲究,甚至竖起牌子说:“我家产品卖出后不许街边吃。”在这个鞠躬角度都有规定的地方,日本人吃东西的时候很少会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因为在日本人看来,吃东西时食物散发的气味和声音,都是极不礼貌的,每一个人在大众眼光下都得时时刻刻在心里默念:“别麻烦别人,别麻烦别人,缩起来,缩起来。”

可是私底下他们或许也想要可以更随心所欲一点,就有日本朋友不肯回去日本,说那里太累了。也有马来西亚朋友去到日本,尽心尽力学习所有日本人应该有的态度礼仪,却无论如何都不被其他太太团接纳,在小社区里孤独的讨好众人非常疲累,最后选择离开。

而这一个路上观察学的开始,或许也是一种行为上的出走,在被紧紧绷住的既定条规里,想要寻找一些看来要从夹缝里蹦出来的任性,和人的弹性表现。比如我们会在整齐的日本街道上看到一堆“乱”捆的电线而按下快门一样,我们虽然喜爱规则的条理,却也同时期盼人性中的一点释放。

有趣的是,由建筑师发起的“路上观察学”,却强调最好不要用建筑师的视角观察。藤森照信说:“我希望民众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看这座城市,建筑师看待事情,所着眼的部分会受到专业约束,会针对某个特定目的观察,这与路上观察学强调要单纯体验的视角是相互违背的。”

不只设计空间,更要连结人与人

这样观察人性的“路上观察学”,除了看来无聊的多事,是不是还有一些什么意义呢?

日本知名社区设计师山崎亮的《社区设计》里,在开始濑户内海的“家岛列岛”社区设计专案前利用了观察学,发现相较于家岛人希望透过眺望濑户内海、家岛神社、樱谷雪景等“家岛十景”来吸引观光客,外地的大学生反而为家岛居民会将破损的家具拿到道路上、田埂间使用的生活景致感到神迷。他们将那些由坏掉冰箱变成的置物柜、路上供人歇息的老旧沙发视为家岛的独特风情。由于一开始的不设定主题,纯粹让家岛人和大阪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记录家岛,发掘家岛最道地专有的风土民情,反而可以透过实质的数据(分别在大阪和家岛最受欢迎的明信片),让岛上居民了解“外面和里面的观点”差异之处。陆续地系列针对不同行业,特色而开始了家岛粉丝页,让一万人来这家岛100次,对社区产生认知、认同的情感。这些都是路上观察学的启发和后续,也是社区设计里不可或缺的最重要步骤。

山崎亮说:“近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宽松的关系’这一现象。这是指在由市民参与的设施中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所诞生的一种关系……,应该打造这种能够孕育出人与人之间联系网的场所,并不断培养出协调者这样的人才,让他们推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我认为这一点对于未来的城市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社区设计”的核心精神:不只设计空间,更要设计“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因为当人际网络被牵起、人们自然地凝聚,地域的问题才将不再成为问题。这个协调者的素质培养,是不是应该由建筑系来开始呢?我想应该责无旁贷。

2740OCL2019318141751604471.jpg
来到异地,我们对于日常生活里的细节反而更加关心。这样标识着地下服务线路的标志,马来西亚的标准到底什么模样,你注意过吗?

2740OCL2019318141741604470.jpg
开放式的菜市场,当地人或许觉得落后,外地人反而寻回了儿时的回忆,成为这个地方独有的风情。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