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9/03/2019
黄健通.校园霸凌的现状、原因及防治路径
作者: 黄健通

近年来,校园霸凌现象有严重化的趋势,从偶然的个案到各地频繁发生,引发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2018年国家人权委员会发布的《马来西亚校园霸凌》报告指出,2012年至2015年校园霸凌事件超过1万4000宗,而2014年至2016年间更增加了620宗。事实证明,校园霸凌日愈失控,而且情况持续恶化。

霸凌一词来自英文单词Bully,是指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以强凌弱,欺辱弱方。而最早提出校园霸凌一词是台湾媒体。校园霸凌实际上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利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可能包括肢体或语言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与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议论性造成身体或是精神上的创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2017年1月17日在韩国首尔发布全球校园霸凌现状的最新报告指出,全球每年有2.46亿儿童在校园被霸凌,几乎可以说所有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都处在校园霸凌的阴霾之中。而在我国,有80%的小学生遭受霸凌,这是一个让人担忧的数字。

校园霸凌在当代社会有以下倾向变化:

一、年轻化。无论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年纪都越来越小。近年来,校园霸凌现象,更多发生在小学和初中少儿群体中,校园霸凌的低龄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二、形式分层。校园霸凌的实现形式有所变化,发展成为更不易被发现,伤害更深远的形式,如言语霸凌、社交霸凌、性霸凌等。

三、群体层级分明。校园霸凌活动中的霸凌者多以群体形式出现,加大与被霸凌者的对弈中获胜概率。现在的校园霸凌一般都不由真正霸凌者亲自行动,而是由霸凌群体中较低层人员来进行。

四、身分置换。很多霸凌者以前遭受过校园霸凌,由于害怕校园霸凌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选择投入到霸凌者的阵营中。

许多人可能会问校园霸凌为什么会日趋严重,到底原因何在?第一,家庭。大多数现代家庭均是双收入家庭,父母亲忙于工作以致疏忽了对孩子的关注和管教。儿童和青少年缺乏来自家长的正确引导与积极关注,则很大可能会导致诸多偏激、固执、焦虑、扭曲等心理问题,孩子通过霸凌寻求快感、平衡,甚至希望通过霸凌的举动得到家长的关注。

第二,社会。暴力文化作品监管不严,儿童和青少年可以轻易接触到宣扬暴力文化的影音作品、书籍和游戏,在心智尚未健全发展的阶段,很容易被影响,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第三,学校。教师、校长对暴力的认识并不全面,对校园霸凌等现象不知如何妥善处理。最近在网络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名学生向老师投诉班上同学取笑她“胖妞”并集体排挤她,教师只是说“不要理会他们就好了”来打发孩子,造成孩子有苦无处伸,甚至觉得跟大人投诉也不会得到大人的关注。教师缺乏对校园霸凌的防范意识,导致校园霸凌现象未能及时控制。

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防治校园霸凌还得从家庭、社会和学校着手。

家长必须时刻意识到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不良的亲子互动是子女出现并持续偏差行为的重要原因。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早期便进行及时的教育,使其具有什么是霸凌性为以及霸凌的严重危害性的认知。父母亲应持续的关注子女的校园生活,在觉察到偏差行为时主动承担,协助改善。

社会在儿童青少年校园霸凌行为中担任着调控家庭、学校等各种途径,进行整合监视的作用。社会应普遍提起家庭、学校乃至各界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培养家长对儿童早期心理偏差的分辨能力以及简单的应对措施。。

学校则担任着防治校园霸凌的主要责任,如果学校采取忽视或逃避的态度,对校园霸凌现象是变相的纵容。学校应利用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结合校园活动等,结合示范、练习、角色扮演、行为契约、强化以及轻微惩罚等技术,对学生的思维认知以及心理态度进行持续的影响,是儿童懂得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总之,中小学校园霸凌现象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难以控制,而之所以发展迅速更是由于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一再疏忽。只有通过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提高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多方联手 ,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上,便能够对校园霸凌现象进行合理控制。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