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04/2019
曾毓林.“文字领养”慈善单位
作者: 曾毓林

《大都会》社区报推出了新内容,尝试“文字领养”几间慈善单位。所谓“文字领养”,其实是安排固定的记者每周跟进一家慈善单位,了解其所需要及不幸者的故事,每月追踪和跟进报道,让读者更深入和熟悉这家慈善单位的近况,甚至熟悉里面的受照顾人士。

同时也在记者报道的内容旁边刊登慈善单位的地址和资料,让读者也可以前往探访或捐助对方所缺的物资;之所以打算每月追踪和跟进报道最新状况,是想让读者们知道“群众的力量是如何改善了弱势的处境”,让读者们更积极的参与社会慈善福利工作,见到社会的改变。

不然,按过去一般的处理模式,“突然刊登一篇相关报道呼吁读者捐助”,过后就如昙花一现,没有更多的跟进和追纵,读者伸出了援手捐助,但往往不知道效果如何?感觉上任何援助像石沉大海,难免逐渐失去热诚。

目前锁定了三家希望得到社会长期援助的福利组织,第一家是文良港净愿慈怀之家,这家是专门收留临终病患或中风者的中心,中心内的费用是靠创办人刘水星夫妇回收旧物所得的费用维持,几乎每个月都入不敷出。刘水星前阵子也做了心脏绕道手术,无法再像往昔奔波劳碌,主要打理工作都由妻子接手。

第二家是爱关怀之家,是由残障朋友林国强创办,专为痉挛与智障朋友们提供工作平台,同时也为脑麻小孩提供技能训练。

坐落在八打灵再也、双威镇和甲洞的三间中心每月要6万令吉的开销。

第三家是双溪毛糯希望之谷一群再也不能离开那儿,也无地方可去的已经痊愈麻疯老人。他们因患有痲疯病被社会和家人遗弃,现在都垂垂老矣,只能逗留在这里度过残生。社会工作者陈彦妮放下原本的电视主播工作长期在这里为这群老人家服务。

这三家都是经过记者去探访观察觉得需要得到社会长期援助的组织,可惜一路来他们都只能有一波没一波的被留意到而已;经济不景,很多大公司都缩紧开销时,他们得到的长期赞助和社会支援都大幅度缩减。

《大都会》社区报尝试周期性频密报道,让读者一路跟进,一直了解,熟悉后感情也不断培增。实际上,我们也经常透过副刊或各项社会关怀活动呼吁,关心弱势不要只是三分钟热度或一时热心,尽可能定时或长期关注和扶持,直到他们稳定为止。不然,寅吃卯粮毕竟不是办法。

我们也建议地方公益团体“长期领养”最靠近自己地区的孤儿机构,定期送暖及协助解决营运问题,政府无法兼顾完所有福利机构,很多都是靠民间团体来支援。不过,这建议并非取代政府的职务,政府依然有责任要去关注各项社会福利问题;只是政府力有未逮之处,地方公益团体也来尽一分力,这才能营造爱心社会。

孤儿院、老人院、残障中心等福利机构在经济不景下面对的各种窘境不是我们所能想像。近年来拜社交媒体兴起所赐,增加了曝光率原是好事,但却也出现不法之徒利用这机会捏造虚假个案骗钱;这种行为令到很多有心人却步,最终受到打击的是真正需要援助的福利机构。

所以报纸亲自安排记者上门视察的个案,希望减少猜疑及增加信心,让有心人放心捐助,有需要的人安心得到支援。

上述版面是本星期二开始,每周在《大都会》地方版推出;因为是试验性的内容,不敢一口气就全国7区地方报进行。不过,还是希望《大都会》这模式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日后才能推广到全国其他地方社区报,协助地方上的福利机构,一起为失去依靠的贫病孤老和不幸者尽一份心力。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