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1/09/2014
礼让国会选区(一).一校一庙拱特色.砂益不闻喧嚣见河山
作者: admin

“我家门前有小河,后面有山坡”,这首儿歌可说是砂益新村的最佳写照。

砂益村民开门抬头就能见到起伏的山峦,自小有金山伴随成长,成年后的砂益人无论离开家乡多远多久,金山永远是他们集体的记忆。

砂益是前往金山必经之路,这里没有耸立的大厦、没有蓬勃的工业发展、没有喧哗热闹的大街,相信如果不是金山,也许没有多少人会留意砂益的存在。

依偎在金山怀抱的砂益原是一望无际的胶园,紧急法令时期,其中120余亩的园丘被开辟成华人新村。

早期的砂益被多个上千英亩计算的大园丘环绕着,村民多数是大园丘的雇工,以割胶为生。

在老一辈村民的记忆中,还未有新村前,砂益有不少华裔小村落,如仙达村、大合村,住在园丘的华裔村民集合起来自成一村,并自资办校,为华裔子弟提供母语教育。

据老村民表示,紧急法令施行后,原本住在园丘的华裔居民都被集中在新村,当时约有200户村民,而少部分园丘的员工获准住在园丘里,不过,与新村同样设有围篱,园丘村民出入也受到管制。

随着村民被迁移,仙达村、大合村这些小村落也随之消失了,至今也少人提起了。

凝聚全村人 天后宫重建料明年竣工

一校一庙是新村独有的特色,砂益新村也有一间历史悠久,供奉妈祖的天后宫。

天后宫的缘起是一户村民在家供奉妈祖,当时这位村民只是在红纸上写着“天后宫”,并贴在香炉上,后来这位村民决定返回中国,就将他住的亚答屋和“天后宫”交给当地村民林钻。

林钻自此诚心膜拜,并发愿为妈祖建造庙宇,在村民齐心协力之下,天后宫终于在1946年建成,而林钻也被妈祖“钦点”为理事会主席。

天后宫现任理事会主席林佛光(40岁)也是林钻的孙子,他自小就跟随祖父到天后宫祭拜。

他说,百岁高龄的祖父在两年前逝世,临死前仍记挂着要重建天后宫,如今重建工程如火如荼进行,预计明年竣工。

他说,天后宫是砂益新村历史最久的庙宇,多年来庇佑村民,不仅是村民膜拜的场所,也凝聚了全村人。

罗元春 亚答屋高脚屋搭成 未设村前曾有3华小

幼年时住在仙达村的启群学校董事长罗元春受访时表示,未有新村前,在园丘就有华裔村落,当时已有3所华小,不过都是简陋的亚答屋或高脚屋搭成。

他依稀记得他就读的学校叫新民学校,全校仅有20余人,当时执教的是曹均荣老师,平时老师就住在学校后搭建的房间。

他说,当时砂益共有3所民办的学校,即仙达村、大合村各一所,另一所则在旧街场,也就是启群学校的前身。有了新村后,在园丘村落的学校都关闭了,村民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精神,在新村内兴建启群学校,成为砂益唯一的华小。

余玉明 年轻人往外发展 砂益渐成老人村

余玉明(74岁)表示,砂益初期都是园丘,在紧急法令时,村民集中一起后,砂益才真正获得发展。他说,砂益是一个纯扑恬静的小乡镇,紧急法令结束后也没有巨大的变化,只是附近多了花园住宅区,现今部分村民在自己的园地割胶,年轻一代都往外发展,这里逐渐成了老人村。

他表示,咖啡店是村民最爱聚集的地方,不论早晨、午后或傍晚,咖啡店都能见到不少村民聚集,喝着咖啡,看着报纸高谈阔论,这就是砂益新村的生活面貌。

许益山 早期广东人居多 建村时有200多户

小园主许益山(73岁)表示,新村成立时,全村约有200多户人家,早期以广东人居多,现在各个籍贯都有。

他回想起紧急状态时期的新村生活,每天清晨村民有的走路,有的踏脚车成群到胶园割胶,傍晚前就要回到村里,而且当时砂益都是红泥路,一到下雨天,村民就要叫苦连天了。

他说,当时没有水电供应,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直至70年代起才有电流供应,不过,电供只是从傍晚6时至上午6时,每户只有100瓦特的电源,不能使用电冰箱、电风扇。

甘财源 征胶园辟村 英政府供地建屋

甘财源(63岁)表示,英殖民政府当时征用胶园做为新村,只提供地段给村民,由村民自己搭建屋子。当时政府规定新村内两排是商店,因此早期有5、6间咖啡店、6间杂货店、3间脚车店等,整个新村共有30余间商店。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