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10/2014
【别有村天】哥打丁宜国会选区:大素里里和南亚港(一)
作者: admin

星洲日报与读者一起成长,与华社共生共荣,我们共同经历一波波崭新时代的冲击,迎向每一段悲欢历史的转折荣辱,我们见证了时代的变化,为重大事故而同喜同悲。

85年来,我们俨然不再只是报馆与读者,而是亲切的朋友,生活的伙伴。

在星洲日报85周年之际,我们剪集华社在国家发展长河中非常重要的一段,作为85岁给华社的献礼,它就是新村系列报道──别有村天。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的记者们,试图再走一趟新村的回顾,再一次勾勒我们共同生活过的面貌,回溯我们走过的步履,看过的风景。

别有村天,是我们对乡土渐变的深切怀念,也是我们献给《星洲日报》读者一份友谊的纪念。

本专题是以国会选区做归纳,本周,请随我们一同来到柔佛州东边的哥打丁宜国会选区。

哥打丁宜国会选区共有两个华人新村,分别是前往丰盛港方向的大素里里,以及柔佛河中点的南亚港。

另外,还有早期华人聚集,但没有受到官方承认为新村的,包括小哥打新村、泰丰港新村、还有南兴园丘。

《别有村天》哥打丁宜国会选区的上篇,我们将会先介绍大素里里和南亚港;下篇则是介绍小哥打新村、泰丰港新村、还有南兴园丘的变迁史。

大素里里和南亚港在早期都是既朴素又优闲的渔村,它们仰赖大海的丰富的天然资源,不只让村民丰衣足食,也吸引许多外地人前来谋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的发达,渔村渐渐转型成园丘种植区,华人几乎没有再捕鱼,而年轻人为了更好的生活往外发展,造成这两个华人新村的华人人口结构逐渐萎缩。

这两个新村最大的特色,是新村自开埠以来,就是华巫族群共同生活,他们感情融洽,这在其它以华人为主的新村是相当少见的。

早期渔村交通靠水路
10年前大桥建竣通车

大素里里也被称为是瓜拉素里里,位于柔佛州东海岸,第一批的华人是从新山或哥打丁宜方向,从丹绒仁务(Tanjung Lembu)坐船,而来到大素里里。

大素里里的面积不大,坐车来到这边就只有一条主要大街,全长不到2公里。街道的终点就是码头,不过现在船只已不多,很难想像早期是繁忙拥挤的情景。

马华哥打丁宜县新村发展官陈戴明透露,早期要到大素里里,只有依靠水路,在2004年横跨素里里河的大桥建好后,才有陆路交通前往该地。

他指出,大素里里一开始的华人很多,至少有2千人以上,与马来人的数量差不多;现在华人却只有五十多人,马来人依然有两千多人,可见华人新村的萎缩。

“我时常会来到该村了解村民的需求,提升基础建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村内华巫裔两大族群的感情非常融洽,从来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的争执。”

他披露,最大的风波也只有去年8月发生的素里里度假村把伊斯兰祈祷室,租借给佛教徒办共修会,引发的抗议事件。当时穆斯林还游行抗议,最后该祈祷室也被铲平。

“这起事件只不过是个案,而且还是外人引发。事件过后华巫村民的感情依旧,完全没有受到影响。”

学生人数减少
育华迁校家乐镇育华华小

早期是在大素里里,除了当地人以外,丹绒仁务和其他附近地区的华人都会通过水路到该校上课,最多学生的时期可达到百多名。

由于近年来学生人数逐渐减少,该校获得批准在2006年搬迁至哥打丁宜大道旁的家乐镇,学生人数目前已有224名。

校长李慈锭透露,该校是在1932年创办,因为学生人数太少而被迫搬迁,她本身是在2007年才上任。目前学校的整体情况良好,其中有50多名是巫裔学生。

前任校长吕进荣则表示,他在2005年上任时,大素里里的校园只有一层楼教室,2名教师教导6名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

他回忆,以前到学校还要从丹绒仁务坐船越过素里里河,而学校在也会配合附近的马来小学一起举办活动。

华人仅10户
5户开杂货咖啡摩哆店

在华人人口只有10户的大素里里,其中5户分别经营2家杂货店、2家咖啡店和1家摩哆车维修店。

其中一家杂货店东主王凤新(74岁),原是乌鲁地南人,24岁嫁到大素里里,先生在她38岁那年逝世,她独自抚养4名孩子,至今仍住在村内。

王凤新是一个念旧的人,她透露,店内有许多古董包括唱机、刨冰机和大瓷器等,有许多人曾经想收购这些古董,她都不肯,因为都是她年轻时与先生共同努力得来的,充满了回忆。

值得一提的是,王凤新的店该村唯一一家售卖红豆冰的店面,早期生意特别好,后来人口渐渐变少,就没有再卖了。

另一家咖啡店店主符月华(67岁)是土生土长的大素里里村民,她是从父亲手中接过这家“祥发”咖啡店。

她透露,以前每天上午7时到晚上11时,客人都络绎不绝,现在华人不多,只剩下马来人会来店内喝咖啡。

“马来人对我们华人很好,偶尔还会把捕到的鱼产送给我们,双方感情都很融洽。”

巫裔地主慷捐
献地建东勇庙

大素里里只有一座华人神庙“东勇庙”,供奉的是福德正神和感天大帝。

大素里里华人村长黄明山(47岁)透露,该庙是1948年建成,当时获得哥打丁宜时任县长的拨款,两次搬迁才到现在的风水地点。

他指出,现在这片庙地,以前是由一名巫裔地主伯莱曼所拥有,他慷慨地献出这片土地给华人建神庙,表现了华巫族之间的深厚感情。

东勇庙占地约4英亩,背山面海视野非常好,记者前往采访时正好是神庙庆祝神诞的日子,人不多但仪式都非常正式,一点都不马虎。

而且,该庙还邀请到中国东山潮剧团来唱大戏,相信也是村内的一件大事。

土地属马来保留地
华人要发展困难

大素里里跟其他华人新村不一样的地方,是在50年代的紧急法令时期,并没有受到出入管制,村民也没有经历过大锅饭的日子。

黄明山表示,这里的华人要发展比较困难,因为大部分土地都属于马来人的保留地,华人一旦离开,就很难再回来。

据他所知,政府有意发展大素里里的旅游业,包括美化海滩、兴建酒店和度假村等,吸引外地人到访。

跑船捕鱼竞争激烈
4令吉工作多人抢

庄成家(77岁,退休人士)披露,他10多岁来到大素里里跑船捕鱼,当时的竞争很激烈,即使一天跑船只赚4令吉,还是一堆人抢着去做。

“来这边跑船的,从新山、登嘉楼和新加坡人来的都有,他们为了一个月90令吉的薪水,可说是不辞劳苦。”

他表示,以前大素里里很繁荣,还有潮州公会、鱼商公会和扶助社等团体,现在全部都消失了,年轻人都往外发展,也没人捕鱼了。

早年谢港节
渔民庆丰收

村民曹盛干(71岁,退休人士)回忆早期大素里里的面貌时,特别提到了“谢港节”,即是渔民庆丰收的日子。

他透露,捕鱼的季节通常是1月到9月,之后由于东北季风的关系风浪很大,渔民没有出海,便在村内开始庆祝活动。

“马来人和华人的感情很好,华人在这边摆唱大戏的舞台,另一边的就是马来人跳马来舞,还有一些水上运动,大家一起参与感恩丰收。”

他指出,育华华小原址是在马来小学隔壁,当时还会一起举办运动会,从小就互相交流。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