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10/2014
【别有村天】哥打丁宜国会选区:大素里里和南亚港(二)
作者: admin

南亚港位于柔佛河的中点,开埠历史至少有百年,与大素里里一样是华巫两族杂居的新村。

南亚港的国语名字是Telok Sengat,即“有刺的港湾”,据传是因为开埠先贤在上岸前,必须避开背上长刺的龙江鱼和水底的荆棘,因而得名。

至于“南亚”这个名称,则是日本人所命名,在战前日本人已来到距离南亚港十多公里外的阿沙喜园丘开辟橡胶园,而港口又位于亚洲南部,故命名为南亚港。

南亚港也曾经历过黑暗时期,在附近园丘和村落如帝汶港、文东、班卒、内飞鹰和丹绒卜艾等散居的华人,都被集中迁到南亚港内。

新村内的街道不多,除了大街上的16间店屋和马来人小贩中心外,还有儿童游乐场和篮球场,民众会堂及警察局等基本设施也一应俱全。

南亚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实验性质的宏愿学校,结合华小、巫小和淡小,学生人数约125名。

同样地,南亚港也面对华人人口逐渐流失的问题,原本兴盛的捕鱼行业也慢慢转变成了种植油棕的园丘。

日军侵略时期
百年神庙成避风港

南亚港新村内有两座神庙,分别是“峒主庙”和“龙潭古庙”,据说都有近百年的历史。

峒主庙供奉的是峒主猴王,相传是从海南岛接过来的;而龙潭古庙则是供奉观音、济公、铁拐李等众神。

峒主庙管委会主席冯仁贵(73岁)透露,该庙是1920年代建造,日军侵略时期,还成为村民的避风港,拯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他说,虽然华人越来越少,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六至初八庆神诞,许多村民还是会回来参与。

“神诞做大戏的时候,也等于是村民相聚叙旧的日子,我希望这种现象能成为南亚港的文化,成为往外出走的村民每年必做的事情之一。”

全国第一所宏愿学校
南亚学校华巫印融洽

原本南亚港有一所“民智学校”,创立于1928年,是一所私立华小。到了新村成立后就被拆除,英殖民政府在山坡上新建一所南亚学校,它也是华、巫、印结合的混合学校。

1996年6月16日,南亚学校正式被命名为宏愿学校,三层楼的建筑物内容纳120多名华巫印小的学生,也是全国第一所宏愿学校。

副校长彭美娟透露,目前华小部分共有16名华裔学生,全部来自南亚新村,教师则有11名,全部都来自外地。

她说,不同族群的学生在不同的课室上课,但上下课的时间相同,午餐时间也会一起到食堂用餐。

“一些校内活动如周会、教师节和运动会,所有学生都会一起参与,目前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黄家无心插柳
鳄鱼园近百年历史

说到南亚港,不能不提到“鳄鱼世界”,该鳄鱼园拥有近百年历史,养殖上千只鳄鱼,其中最老的鳄鱼已经155岁。

先辈黄炎岳和其儿子黄创洲在无心插柳的情况下,把在附近胶园捕捉到的小鳄鱼拿来饲养,结果越养越多,变成了鳄鱼园。

现任园主是第三代黄国廷,这片范围达5英亩的鳄鱼园开放让公众以购买门票的方式入场参观,不少游客也慕名而来。

在新村大街上也有开设一家专卖鳄鱼肉的店面,纯正的鳄鱼肉可说是市面上少见的,据说多吃还能治哮喘病。

早期港口船来船往
渔民把鱼卖新加坡

村长黄国良(57岁)透露,目前村内约有近2千村民,华人占约三四百人,主要以潮州和海南人为主。

他指出,早期人们是以捕鱼为生,一部分人是到橡胶园割胶,而他的祖父黄炎岳则是经营小生意,村内也有不少杂货店。

他说,南亚港位于柔佛河的东面中点,北上可前往旧柔佛及哥打丁宜,南下则是前往新加坡樟宜,西边对岸是贡贡。

“早期的港口非常兴旺,每天来往的船只至少有十多艘。渔民大多会把鱼卖到新加坡,然后从新加坡购买日常用品如油、盐、米、汽水和酒等。”

他披露,直到70年代,南亚港新村还流通着新元(当时新元与马币同等价值),后来连接新村与外界的马路通车后,才开始使用马币。

水深一公尺源源不断
潮州八邑会馆水井传奇

南亚港新村内的潮州八邑会馆成立已有86年的历史,黄国良也是该会的现任会长。

这栋二层楼的建筑物,是新村内显眼的地标,不仅是潮州人活动会所,也是村民婚宴喜庆及外人借宿的场所之一。

黄国良说,以前会馆前面有一口水井,水深不到一公尺,水源却源源不断,令人啧啧称奇。

“在紧急时期居民被限制出入,政府的自来水供又不足,这口井成为了居民重要的食水来源。”

不过,近年来这口井的水源渐渐干涸,加上自来水已足够使用,该会馆就把这口井给封住了。

最年长村民忆当年
生意人坐2小时船买货

冯仁侯可说是新村内土生土长、至今最年长的村民,高龄88岁。父亲是海南人,家中主要是经营杂货店。

冯任侯回忆当年在日据时期,村民生活很惨淡,没有生意做,肚子饿了还只能挖木薯来吃,生命也没有保障。

他透露,以前做生意要买货,必须坐2个小时的船去哥打丁宜或是新加坡樟宜,非常耗费时间。

“早期村内的生活比较自由,我们有自己的地方议会,可以处理所有村内事务,70年代就把权力交给县议会了。”

他认为,新村的整体环境仍属良好,华巫两族的感情融洽,遇到问题总是能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心态来解决。

早年演大戏赛船热闹
“一天杀一条猪不够分”

洪天生(73岁,退休人士)以前是经营观赏鱼生意,他感叹现在村内的华人越来越少,气氛不如以前热闹。

“每次有活动如唱大戏或赛船时,一天杀一条猪都不够分给大家吃。”

他庆幸的是,巫裔村民对待华裔村民不错,大家相处融洽,也能互相分享好事情。

林友安(72岁)是前任村长,他本身是槟城人,却喜欢上南亚新村的纯朴善良,长居此地。

他说,任内最高兴的是南亚宏愿学校的建立,因为不需要全仰赖董事会筹钱,政府会长年拨款。

他也对年轻人大多都向外发展,造成村内华裔人口渐渐流失感到可惜,也希望政府能对此地投入更多的发展,吸引村民回流。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