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4/10/2014
别有村天 哥打丁宜国会选区:.小哥打新村、泰丰港新村、南兴 .与泰丰港及南兴并列不受承认的新村 小哥打客音华语地方特色
作者: admin

在《别有村天》哥打丁宜国会选区下篇,我们述说的是小哥打新村、泰丰港新村以及南兴园丘的变迁史。

在发展的脚步不断往前推动下,人口外迁以及人口老化已经成为了新村的主旋律,人们如今所见的新村已和俗称“黑区时期”的新村大有不同,惟有从老一辈的口中,拼凑出当时的新村风貌。

在时间长河的流程中,物转星移,但新村浓浓的人情味,以及新村独有的“乡音”却依然不变,始终牵系着村民,让他们不愿离开这一片伴随他们成长的土地。

小哥打新村、泰丰港新村,以及南兴园丘即使没有受到官方承认并列为新村,但在当地人眼里,这些地方就犹如“新村”一样,都是华人的聚集地,其中又以小哥打新村为最。

据了解,小哥打新村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它毗邻哥打市区,占地范围又不大,所以当地人就称这个村落为“小哥打新村”。

如同其他地区的新村一样,小哥打新村(Kota Kecil)也是在英殖民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以对付马共分子时成立的。

当时的英殖民政府在离哥打丁宜市区东北方2公里处,划出一个约10英亩大的土地,将原居住在惹兰龙望、惹兰马威,以及柔佛河西岸小园丘的华人纳入其中,并在这片土地围上两层铁丝网,全村只开放3个进出口供村民进出。

小哥打房屋有规划

相较于其他地区的新村,小哥打新村是相当有规划的,每所屋子的占地约1千200平方尺,房屋都整齐排列,当时约有一百七十多户人家在次居住。

小哥打新村早期的屋子,都是以木板搭建,随着紧急法令的解除、经济状况的改善,手头较宽裕的村民都纷纷改建屋子,从板屋改建成“板”“砖”结合的半砖屋,或是直接将屋子改建成砖屋。

华人街名仍保留

在1981年左右,联邦土地发展局(FELDA)到哥打丁宜进行发展,继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原本围着小哥打新村的篱笆地区拆除后的空地,也在1984年左右,建起了廉价屋,渐渐地也有了巫裔同胞的入住。

值得一提的是,小哥打新村至今仍保留早期当地华人县议员名字命名的街道,即谢土先路(Jalan Chia Tu Siang)、谢宜果路(Jalan Chia Ee Koh)、梅香路(Jalan Moi Hiang)、张高理路(Jalan Teo Koh Lee),以及林理路(Jalan Lim Lee)。

小哥打新村充满浓浓的人情味,村民和杂货店店主、摊贩都是“老交情”,每当村民要为家里大量添购柴米油盐等杂货,或是购买肉类时,只需一通电话,杂货店或摊主就会提供送货服务。

有趣的是,村民见面都会以带有客家方言味道的“新村华语”打交道,展现了新村的地方特色。

陈世华:难忘“大锅饭”

居住在小哥打新村五十多年的陈世华(86岁),可说是当时迁移到小哥打新村的“第一代”,忆述到紧急法令下的“黑区时期”时,最忘不了的是当时的“大锅饭”。

为了更进一步地打击马共,英殖民政府逼迫村民吃“大锅饭”,当时村民只能依照家庭人数,拿着饭锅和人口卡,到特定地点购买白饭,而陈世华更是当时烹煮大锅饭的其中一员。

育有10名子女的他表示,他已习惯了新村的生活,所以并未像一些老朋友一样,搬离新村和在外发展的子女一起生活。

“我每天早上就会和朋友到新村的档口喝茶,遇到档主休息的时候,我们才去附近其他地方聚会聊天。”

陈观明:渐变老人村

在小哥打新村出生的陈观明(69岁)受访时说,当时居住在小哥打的村民多以割胶为生,有工人也有小园主,直到橡胶业前景黯淡以及其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该村才出现人口减少和老化的情况。

“现在留在新村的多数都是‘老家伙’,还有40多岁的生意人,因为事业在哥打丁宜这一带,所以还住在新村,新村已经很少年轻人了,因为大家都往外发展。”

他也说,小哥打新村可说是少数有规划的新村,房子整齐排列,道路也足够宽敞,和大部分新村较为不同。

新哥打华小设备完善

华人是极度重视教育的民族,而在小哥打新村这个华人的聚集地,又怎么少得了华校呢?新哥打华小是在1953年创立,从用木板搭建成的简陋校舍,到如今日趋规模化与现代化的发展,为小哥打新村以及周围地区,培育了无数学子。

新哥打华小董事长黄声正表示,学校从一开始的简陋校舍和数十名学生,发展到如今已有完善设备以及648名学生,以新村内的小学来说,实属不易。

该校校长朱玉珍也说,她掌校4年来着重于学校的设备,并在4年内将20间课室提升为精明课室,希望能藉着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提升该校学生的素质。

她透露,该校的礼堂自1985年建成后,就成了当地华人举办各种大小活动的场地,如婚宴、晚会或打羽球等,直到哥打丁宜市区后期出现其他的礼堂和场地,该校礼堂的租借次数才减少了。

村民多外迁 华小也搬了
泰丰港剩30户人家

距离哥打市区约10公里的泰丰港新村,在1946年成立,初期只有18户以养猪和种菜为主的农户,直到黑区时期,19户来自甘榜如骨的华人家庭,也在紧急法令下迁入泰丰港。

由于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水路是主要的交通要道,若走陆路,村民就必须绕“芭路”,对前去哥打丁宜市区的培华华小求学的孩子尤为不便。

自1953年就居住在泰丰港新村的陈光财(71岁)忆述,当时他每天乘坐汽船到培华华小读书时,每天上学都迟到,一直到村民决定建设一所属于该新村的华小—泰丰华小,情况才改变。

在村民的努力下,泰丰华小终于在1954年创立,在一开始时,只有1名身兼校长、校工多职的老师,教授1到4年级的课程。

在八十年代时期,泰丰港新村也受到发展洪流的影响,许多村民都往外迁寻找机会,让原本就不大的新村,人口越加凋零,如今只有约30户人家居住。

泰丰迁校学生增加

泰丰华小董事长覃水指出,泰丰华小也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学生人数自1995年就开始减少,直到2009年更是仅剩9名来自其他地区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泰丰华小惟有迁出泰丰港,转而到士姑来金山园扎根,以维护薪火的传承。

他表示,泰丰华小至今共有逾500名学生,让经历过学生人数低潮的他,倍感欣慰,认为迁校的决定是正确的。

泰丰新村虽小,但也有一座庙宇天后圣宫,就位于泰丰华小原址的隔壁,该庙自开村以来就存在,可说是和泰丰新村一起走过无数变迁。

天后圣宫理事会的主席陈木生(64岁)表示,该庙供奉着玉皇大帝、天后圣母娘,以及陈圣大王宫,每年正月初九的玉皇大地神诞,就是该庙最为热闹的时刻。

陈圣大王宫百年历史

聚集在小哥打新村的村民,也不忘宗教信仰,让小小的村落有了3所神庙,即陈圣大王宫庙、花法堂,以及庆法堂。

在这3所庙宇中,又以陈圣大王宫的历史最悠久,今年已步入第101周年,供奉着唐朝时期的一位大将军陈元光,每年农历十月廿四日的陈圣大王宫宝诞千秋就是该庙和小哥打新村,最为热闹的时刻。

花法堂供奉的则是齐天大圣;庆法堂供奉的则是观世音菩萨、天后圣母、西天佛祖,以及八仙的铁拐李。

力挽狂澜迁至达城
南兴村民保华小命脉

目前位于新山马西至达城的南兴华小,原是位于哥打丁宜的南兴园丘内,是当时聚集在南兴园丘的华裔子弟求学的地方。

在五十年代,许多华裔割胶工人到南兴园丘工作,并在当地定居,本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在家长及园丘当局的合作下,于1954年创办了南兴华小。

南兴华小创办初期,只有数十名学生,也曾有过达上百位学生人数的辉煌成绩,惟好景不常在,在1984年时期,受到人口不断外移的影响,学生人数减少到45位学生,直到1994年学生人数锐减至5人,而到1997年时,更因仅剩的3名学生举家搬迁而一度面临关闭学校的命运。

在学校董事会力挽狂澜之下,总算在校园被关闭之前,从外地找来3名学生就读,维持校园的运作,与此同时,董事会也积极寻找合适的校地迁校,好让南兴华小得以延续。

南兴华小现任董事长戴孙逢受访时说,在南兴华小董事会几经波折的情况下,当时的董事部终于在1998年接获政府批准该校在至达城建设南兴华小,并于2001年1月3日正式在新校址招收新生。

“从2001年的58名学生,到如今共有约1千250名学生,我们也相信作为至达城唯一一所的华小,学生人数未来还会继续增加。”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