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4/11/2014
别有村天.笨珍国会选区(上篇).文律新村(历史与发展):逾150年历史 开埠与河流相关.文律战前兴盛华人多
作者: admin

星洲日报与读者一起成长,与华社共生共荣,我们共同经历一波波崭新时代的冲击,迎向每一段悲欢历史的转折荣辱,我们见证了时代的变化,为重大事故而同喜同悲。

85年来,我们俨然不再只是报馆与读者,而是亲切的朋友,生活的伙伴。

在星洲日报85周年之际,我们剪集华社在国家发展长河中非常重要的一段,作为85岁给华社的献礼,它就是新村系列报道──别有村天。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的记者们,试图再走一趟新村的回顾,再一次勾勒我们共同生活过的面貌,回溯我们走过的步履,看过的风景。

别有村天,是我们对乡土渐变的深切怀念,也是我们献给星洲日报读者一份友谊的纪念。

本专题是以国会选区做归纳,本期,请随我们一同来到柔南的笨珍国会选区。

本期星洲日报的《别有村天》来到笨珍国会选区,并将以上和下的两个篇幅,谈一谈这个国会选区中的唯一华人新村──文律新村。

上篇将谈到文律新村在二战前的历史与发展;作为柔佛州的古老小镇,其开拓发展与柔佛州实行的港主制度有很深的渊源,早期的兴衰与柔佛州的甘蜜种植业息息相关。

下篇讲述文律新村在二战后的社会和华教发展,以及经历日剧时期的大屠杀浩劫,大约五分之一的华裔居民遭屠杀,促使该镇变成死城。

文律在光复后重新建设,由当地的侨领复办华校,重振社会与经济。

文律(Benut)为笨珍县北部一个古老小镇,开埠历史甚早,据说有超过150年的历史。

这里有6所华文学校,其中乐育总校创办于1921年,至今已有93年的历史,这也说明华人很早就到了文律,并且兴办教育。

文律开埠的故事,与文律河息息相关。文律河水除了提供灌溉农作物和种植物的生命力,也扮演水路交通要道的角色,为当地输送物资的命脉,因为在当时陆路交通还没有发展起来,沿岸除了是大片红树林,内陆也是一片森林。

目前有史料佐证,在港主制度时期,文律河上游的两条支流,分别出现两个港脚——德盛港和乌水港,种植甘密和胡椒,证明早在1872年,华人已到了文律发展。

当地也有人认为,武吉斯人早在19世纪就在文律河下游一代定居,参与当地的开垦荒地工作,也沿着文律河形成村落。

从地理位置来说,文律河上游位于新邦令金,而文律河的下游,就是目前文律新村和市区的所在位置。

结合以上两种说法,可以说文律上游的甘蜜种植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由港主引入大批华裔劳工负责开垦,使到文律地区的华裔人口增加;而文律下游得到发展,因为从内陆港脚输出的甘蜜作物,须通过货船运到马六甲海峡至新加坡出口,下游地区是必经水路,因此文律下游河边设立码头,成了一个货物的吐纳港口,促进了贸易和服务业活动。

在上个世纪,文律经历一段繁荣时期,在战前的全盛时期,华裔人口一度达到5千人。不过,经历二战日据时期的大屠杀,生存的华裔同胞多数搬迁至其他地区如笨珍、新山和新加坡。

根据2005年的资料,文律新村占地1万3千623公顷,约有1万3千人口,巫裔占了1万人为大多数居民,华裔占了3千人。

随着化学工业染料在20世纪初普遍运用,使到甘蜜种植业走向没落。后来,“港主制度”于1917年被英国殖民地政府废除。

文律取名自“阿参树”
甘蜜价涨 促成港主制

文律(Benut)名字相传由来是与一种叫做“阿参树”植物“Asam Bunut”的名字有关,据说在开埠时,因为发现当地有许多“阿参树”而得名,根据相关文献记载,“阿参树”果实成熟后,会掉落河里。

文律镇原名“Bunut”,但是后来却演变为“Benut”。

然而,文律的开埠却是因为另外一种植物——甘蜜。甘蜜这种约高2公尺的植物,最大用途是作为鞣皮和染布的颜料。在19世纪,欧洲市场对此产品的需求甚高,造成价格暴涨,成为一种经济农作物,更促使了柔佛港主制度的产生。

在甘蜜兴盛的时代(1819-1890),掌握柔佛王朝统治权的天猛公通过实施港主制度,颁发港契,透过义兴公司的华裔势力引进大量华裔劳工,在柔佛州各地100多个据点开垦拓殖,带动了州内经济发展。由于甘蜜的叶渣可作为胡椒的肥料,因此甘蜜和胡椒这两种农作物普遍种植在港脚的种植区内。

据了解,在港主时期,文律地区也曾设有妓院、鸦片烟馆和赌场,这些设施主要是供华裔劳工消遣使用。

此外,文律新村在上个世纪就被称为“文律市区”,由于地形靠近河口,像海角的关系,当地人习惯称为“丹绒”,华人也习惯称“街场”。“Tanjung”在马来文是“海角”的意思。

在文律市区尽头,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渔村,当地人称为“过港”,这里主要居民为原住民,也住有巫裔和华裔,大部分为渔民。然而,随着政府有意开发该渔村,发展休闲旅游业,渔村的土地将被征用,渔民需要搬迁他处。

冯吉林:文律历史悠久
由武吉斯人开埠

文律乐育三校前任校长冯吉林(76岁)认为,文律历史悠久,相信是在1860年开埠。

长期研究文史的他说,文律是由善于航海的武吉斯人的开埠,柔佛州苏丹也是武吉斯人,因此文律的武吉斯人备受器重。

他也认为文律作为柔佛州实施“港主制度”的小镇,文律港主有福建帮的杨文骂及潮州帮的陈白毛。

他说,在1900至1921年之前,由于柔佛州西海岸公路尚未完成,文律区对外的交通全部依靠水路运输。英国殖民地政府因此在文律河边兴建一座钢骨水泥码头,以便对文律区出产的树胶、椰干、槟榔、香蕉及甘蜜由小轮船运载到新加坡售卖;当地的日用品从新加坡取到海路运来文律售卖。

他表示,当时文律码头设有海关征收各种进出口税,不久警署、邮政局、诊所也相继设立。当地在战前有一所马来小学,华小有乐育学校和新生学校。

李文辉:港主时期陆路未开发
运输靠文律河

受访的文史工作者李文辉在受访时指出,文律为柔佛州实施“港主制度”的一个小镇之一的说法,可以从文律上游发现两个港脚来理解。

他说,经过南院“搜集柔佛潮人历史资料合作计划”口述小组进行的考察,吗什境内有一条吗什河(Sungai Machap),属于文律河上游支流,在流入文律河上游后,形成一个“Y”字状水道,然后流向文律河口,汇入马六甲海峡。

他表示,由于在港主时期,当地陆路交通尚未开发,因此港脚与外界的交通,包括货物、产品的运输,必须通过文律河,经过轮船运往龟咯,再到新加坡出口。

他说,根据国家档案局资料,吗什河叫“Ooh Choy Kang”(乌水港),官方记录的港主为“Tan Lok Swan”;而乌水港附近也随着一个“德盛港山界”碑碣的发现,印证有德盛港的存在。

他说,有文献记载德盛港位于文律,港主为陈德润,也有其他学者认为港主是“Tan Kap Kaw”。

他表示,在探讨文律的历史时,不能单从笨珍的角度去看,因为从前文律是属于峇株巴辖的管辖,后来才被纳入笨珍行政区。

他说,一位港主获颁港契之后,往往不会选择在河口作为拓殖地,而是选择在一条河流的中上游或支流的地区开港;一位港主可能通过乘船进入河流往上游方向时,一边插香拜神,当香烧完的时候,就是神明指引开发的地点。

他说,撇开现代地图的概念,文律从前没有陆路交通,没有行政区的划分。从文律河口进去,经过水道往目前的新邦令金的文律河上游一带,靠近文律河上游Y”字状的支流旁的一座果园,经过考察后,发现许多清代墓碑。

开垦果园发现墓碑

他说,该果园园主购下该片土地时,尚是一片荒芭,于是聘请工人开垦;工人在开发时,巴冷刀频频砍到石头,后来清理后才发现芭地有许多个墓碑。

“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和访问,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港主时代的两个港脚位于文律河的上游。”

他表示,访问过老一辈的文律人,惟他们不能确定文律港主的资料,一方面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另一个因素是文律的港脚确实不是在文律河下游。

涉港脚买卖 转让交易
港主制度复杂

针对民间记载和官方文献有差异,李文辉解释说,文律确定是有港主,但是港主的身分有待调查,根据档案局的资料,港主是姓陈,而所发现的墓碑,许多都是陈姓的;由陈姓港主招引来自家乡的同乡来开发,是说得通的。

“能够从柔佛州王朝取得港契,一般是有背景和身分的人士,港主不太可能亲力亲为,到各地开垦,极有可能是通过聘用亲戚、代理人,代为进行开垦的工作。”他推测代理人的成分相当大。

他说,港主制度相当复杂,也涉及港脚买卖、转让交易、代理人的问题,由于所收集的史料尚不充足,因此不能下定论。

他也表示,港主制度在1917年废除后,“港主”这个称呼继续被华社沿用,地方上的侨领和华裔先贤,有的也被称为“港主”。

他也说,柔佛州实施港主制度,根据资料,90%的港主为潮州人,许多港主为义兴公司成员。

他表示,文律在战前有许多会馆比如潮州会馆,但是后来关闭了,因此不能确定文律的潮州会馆和笨珍市的潮州会馆是否有一脉相连的关系。

英殖民地政府建码头
文律成区域吐纳港口

英国殖民地政府于上个世纪在文律河边兴建一座钢骨水泥码头,促使文律发展成区域的吐纳港口,除了出产土产外销,衣料洋杂货品从新加坡输入,文律河上是舢板和小轮船进出的繁荣景象。

在1930年之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开展,当地的码头角色逐渐式微,最终被废置。

长达250公尺的文律河堤连同80年的历史的文律码头,因为年久失修和泥土流失,于2001年3月26日发生坍塌,当时州政府曾拨款90万令吉进行修堤。

旧码头后修筑为观景台,观景台后来也因为泥土流失而崩塌,使这近百年的历史遗迹剩下残墙败瓦,静静的埋在文律河畔。

随母从晋江南来
杨卫树第一代华裔

受访的文律居民杨卫树(68岁)为中国南来马来西亚定居的第一代华裔,家乡为福建泉州晋江。文律港主杨文骂的儿子杨仁全是他的叔伯。

他是在战后(1951年)随着母亲从中国南来,到文律与在杂货店工作的父亲团聚。

他说,文律一度是区域的大米批发中心,大米从新加坡输入,从文律码头转运至峇株巴辖。

他表示,文律市区在60、70年代还有电影院,记得戏票票价是小孩2毛半,成人6毛半。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