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1/06/2015
大马也有论文挂名乱象.赢了表现.输了道德
作者: admin

去年,台湾前教育部长蒋伟宁在任期内,被揭发在涉嫌造假的论文上挂名,最后以下台收场。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借镜。在我国的高等学府内,其实也存在着论文挂名的乱象,只是没有人愿意出面揭发。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学术界的生态,本报记者访问了几位国内知名大专院校的硕博士研究生和学者,为学术界“探温”,并整理出了以下数个“状况”。

潘永忠:只可写在致谢栏
检阅论文者没资格挂名

双威大学副校长潘永忠博士接受本报专访时说,检阅论文,适当地提出应被修改的部份,都不能被当成是对研究有“贡献”。因此不能说检阅过论文,就有资格被挂名。

检阅者、研究基金赞助单位等人的名字,应写在致谢栏(Acknowledgements)。

他说,以研究生互相以论文挂名当成“交易”而言,不可能在指导教授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因此,若“交易成功”也表示是指导教授所默许,指导教授必须为研究生这种学术道德问题负责。

“指导教授应在研究项目开始时,就与学生规划好研究范围,包括研究将涉及的各项试验和研究人员,甚至各研究人员的参与度比重与排名位置。虽然有可能在研究中段,才突发需要原本规划以外的人员加入,但也不会与原定计划相差太远。

“这是国内外大学一般上正常的做法。所以不该发生,论文提交前,研究生间以互相“挂名”来交易的情况。”

对高教发展没好处

“这种问题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没有好处,因为走的是歪路,如果讲师与讲师间也有同样的交易,那问题更大。”

他说,一旦被揭发,对学生或导师都会带来很大影响,这关系到人格素质的问题,相关人士在学术界大半辈子的付出就付诸东流了。

“国际上很多著名的大学,都出现一些学术道德操守问题,这不是一两所大学的问题,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曾有非常知名的学者,包括韩国、中国的教授,因涉及抄袭、挪用研究公款而坐牢。这是非常遗憾的。”

没被发现不代表没有

“虽然没有数据说明其严重性,但在很多科学文献不断曝露这类问题的情况下,也许这问题比一般人想像的严重得多,因为没被发现不代表没有,只是还没被发现,这很令人担心。”

潘永忠建议大专学府在聘请讲师、学者、研究人员时,必须设定高素质的门槛,来为学术把关。

“此外,大学还必须成立一个很完善的监管机制,来监督整个研究的进行与发展,双管齐下才能避免学术研究上不诚实的事情发生。”

他说,院方、系方,必须让所有教授、讲师清楚感觉到有人在监督,同时在教授与教授间形成互相监督的机制,并下传一旦发生不诚实的情况,任何人都可以向校方举报,这样的监督工作即使不能完全杜绝类似问题,至少也能将个案减到最低,而不是明目张胆的交易。

他说,若这类问题,依然被放任而广泛发生,那么本地大学的学术质量肯定不好,即使培养了很多博士,他们的素质也肯定是差的。”

“大家都这么做没不妥”
论文互挂名,提升学术表现

至少有3所国内知名大学的硕博研究生向本报记者透露,校内常有硕博士研究生在没有参与对方研究项目的情况下,协议在彼此的期刊论文上互相挂名,以提升双方在学术研究成果上的表现。

受访的博士生表示,他曾向同侪反映过,这涉嫌作弊,对其他学术研究人员而言不公平,也不诚实。

惟同侪却说,“大家都这么做,没什么不妥。让多几个人挂名又不会怎样?为什么这么自私?”

丝毫没有做学问的学者应具备的尊重学术研究的专业操守。

此外,受访者也指出,同侪间有即将毕业的博士生互相协议,将来成了讲师将在彼此的论文上挂名,以更快获得擢升的机会。

按照这样的操作模式,只要人缘佳、相关领域的朋友多,那么相关学术人员的地位,就有机会在多篇论文上挂名,倍数提升他在相关学术研究领域上的表现与成果。

教授与研究生也互“挂名”

这种情况不只是发生在研究生之间,教授与研究生间也可能发生这种以“挂名”当人情、当礼物的利益输送。

一名受访的博士生说:“据我所知,这些互相挂名的研究生,大多没有参与彼此的研究工作,最多只是在论文结束后审阅(review)一遍,就当成是参与了该论文的撰写。”

他说:“这是不合理的,这样的‘过目’并不是对研究项目的贡献。”

另一名硕士生指出,虽然一些指导教授并不赞成研究生的做法,但若研究生执意不从,教授最后也只能为了让学生能顺利毕业,同时保住教授本身的“关键表现指标”(KPI)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Rojak”式论文
加插他人研究成果

一名博士研究生透露,指导教授为了提升一名同实验室博士生的论文过关机会,在呈交论文前,临时擅自取用了一名实验室助理(正申请当研究生)的研究成果。

虽然他们之后知会了该名实验室助理,同时提出以在论文中让实验室助理挂名作为交换。最终该实验室助理在错愕并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同意有关协议。

受访博士研究生感到质疑,这样临时拼凑论文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性?而该名博士生是否了解自己的论文中突然加插的部份?他能对这份论文负责吗?严肃的学术研究允许如此“rojak”的左拼右凑吗?

博士研究生:为达KPI
指导教授催促交论文

另一名受访博士研究生则表示,自己的指导教授为了维持本身在学术界的KPI,不断催促学生呈交论文。

“在我研究中期才换成目前的指导教授,原本的指导教授是个很有原则,很尊重学术研究精神的学者,可惜去年患病离世了,才不得已由现在的指导教师来跟进。”

学生身上捞取好处

他说,现任指导教授基本上对他是“放羊吃草”,并没有对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任何知识性的引导与帮助,反而是抱着投机心态,希望可以在学生身上捞取好处,来巩固自己的学术界地位,甚至赚取将来升职的资本。

“他根本不清楚我的研究内容,因此也不了解即使现在强迫我呈交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的论文,很大可能会被期刊编辑拒绝。或许他只想为自己制造一个机会,抱着侥幸心态博一博,万一成功被刊登了,对该教授而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对我来说,我有自己的原则,不想为了出版而出版。”

除了受访者,该指导教授也对其他研究生,采用同样的方式,导致单是近两三个月,就有两篇论文在投稿后,被期刊拒绝刊登。

另一名受访的本地知名大学硕士毕业生也透露,自己之前的研究班教授就是其中一个广纳学生,让学生自生自灭的例子,指导教授不仅不清楚其硕士研究班的科研内容,该硕士生也单独撰写、修改论文中所有文章,并独自回应口试问题。

教授只顾既得利益
研究成果遭他人坐享其成

2012年,一名硕士研究生花了两年时间投入学术研究,并完成了硕士学位所需积分与要求,顺利毕业。毕业后,其中一份之前投稿到学术期刊的论文(学位要求之外,不影响能否毕业),被退回并被指出需补充的部份。

与教授理论不果

该论文被退到之前的指导教授手中,指导教授安排了另一名博士生接手,完成补充部份(约整体的四分之一),之后以该博士生为论文的第一个排名,再次呈交并顺利发表。而原本负责该项目的硕士生则滑落到第三个排名位置。

硕士生因别人坐享自己花了长时间撰写的研究成果深感不忿,并与教授理论,但却始终改变不了教授的决定。

一般上期刊论文的第一个排名是主要负责的学生,最后一个则是指导教授,而中间的则是校内或校外,参与部份研究的人士。

但这名指导教授却罔顾研究生对该研究项目贡献的多寡,以既得利益(在籍博士生,越快发表足够的论文文章,将越快毕业,指导教授的KPI也随之提升)作为决定排名的导向,不仅有欠专业,也对真正付出努力的研究生有欠公平。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