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6/10/2015
本地中文电影的春天几时来(中篇).“强制上映”爱变成害
作者: admin

“强制上映”(Wajib Tayang),是本地电影享有的最大福利。

每一部向国家电检局登记、排期的本地电影,都可以在电影院获得最少2周的上映时段。

尽管院线会根据首4日票房成绩决定往后的场次,除了《一路有你》与《初恋红豆冰》能破除宿命,直到“寿终正寝”为止以外,绝大多数的本地电影都无法逃脱14天便下画的命运。

这项政策是为了确保本地电影都有机会展示给观众,不至于压在箱底永无见天日之时,可是,这面保护盾却渐渐的变成了一把双面刃。

郑建国:政策出发点好
奖掖金上限不公平

大马中文影协主席郑建国受访时指出,这个政策在很多年前是好的。如果没有这政策,很多本地电影都没机会到电影院上映,它给了片方与院线谈判的机会,否则在好莱坞大片四面环伺的情况下,本地电影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

他透露,当年他和阿牛陈庆祥在拍《初恋红豆冰》时,发现票价的10令吉中,有2令吉是政府抽的税,只要你登记通过‘强制上映’,政府会退还给20%娱乐税,但那时只给马来片,阿牛就带头去争取。

“过了一年,政府终于放宽尺度,不局限于什么语言的电影,只要有国语字幕的本地电影就享有退税优惠。”

后来,退还20%娱乐税演变成奖掖金。

10%奖掖金上限50万

“现在是根据票房的表现退还10%的奖掖金,比如票房是500万,他就还你50万,但50万已经是上限,就算你的票房是1千万,他还是抽你200万,还你50万。”

他认为,这对本地电影不公平,一棵幼苗还在萌芽,养分就被掠夺了。

“如果要保护本地电影,这20%娱乐税就不该抽,或者之后再退回给我们。你应该抽海外电影,再抽多一点都无所谓。”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制上映”和奖掖金被绑定在一起,于是保护盾慢慢变成一把双面刃。

“若你想要奖掖金,就要一定要申请‘强制上映’,每个电影人都想要,毕竟是一笔很可观的数目,但申请‘强制上映’也是有弊端的。”

根据政府规定,一周只能有2部申请“强制上映”的本地电影在影院上映,其中一部是马来文,另一部是非马来文。

这就表示,一年平均只有104部本地电影能登上大银幕,排队申请档期需时,这对于同时进军其他地区的片方而言就有点不妙。

“比如某部片子,我在香港、新加坡的院线排了7月20日的档期,他们那边没有‘强制上映’的问题,我在大马这里就有压力。万一我申请不到这天,就会变成大马电影反而在海外先上映,本土反而滞后了。”

“再不然就是大马的档期排到7月14日,那香港、新加坡院线的日期换不了怎么办?”

有“强制上映”才能上映

因此,郑建国也曾想放弃“强制上映”和奖掖金,自行与院线谈发行。

“但院线的回覆是,本地片一定要有‘强制上映’才能上映。”

原本“强制上映”政策是为了协助本地电影得以面向观众,硬性强制电影院必须为本地电影提供亮相平台,孰料演变成本地电影若无申请“强制上映”就无法走进影院。

本末倒置,便利变成了枷锁,亦无法自行脱绑,成为灰色地带。

黄金档期争破头

对于电影来说,最佳的档期莫过于周末、佳节前后的时段,只要抢得黄金档,意味着票房就有最起码的保障,是“兵家”必争之期。

“以农历新年为例,有两星期的黄金档,还是一共只有4部本地片,其中只有2个名额是给中文片,大家就争个头破血流。

然而,在这黄金时段,国家电检局并没有限制任何海外片的进入。”

郑建国无奈说,“在这个最好的时候,你(国家电检局)不但没有保护我们,还限定我们必须申请‘强制上映’,还源源不断引进外国片,把最好的赚钱机会奉送给海外的制作方。”

他透露,其中一部片子《麻雀王》虽然是在大马拍摄、制作完毕,可是资金是来自新加坡,最终是以海外片的名义发行,抢到了贺岁档。

“这个政策并没有与时并进,以前产量不多,是够用的。现在产量越来越多,而且有的片子素质和水平是不错的,这是让会跑的人还要拿拐杖。”

“它应该是可以让电影人自由选择的,而不是强逼性的,著名导演的戏是肯定有影院要上的,为什么要强迫他们要申请‘强制上映’?这些还是本地电影,为什么要拿回奖掖金必须以‘强制上映’作为凭证?”

刻意强调本土特色
卖座只因身份认同?

曾有影评人认为,《一路有你》及《辣死你妈》等卖座的本地中文电影,题材多半是与身份认同及爱国情结有关,因此国人能从中取得共鸣。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对此言论,郑建国与周青元均不认同,郑建国更直指这样的说法是“文人说文话”。

“这是说其他不成功的电影是没有你熟悉的本地元素吗?何谓‘身份认同’?对我来说只是文人说文话而已。”

“《一路有你》宣传很厉害,电影也不负众望;《Nasi Lemak》很成功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黄明志很红,也成功制造话题让人关注他。难道是你把自己投射到黄明志身上吗?”

对于是否刻意用多种语言强调本土特色,郑建国则表示,他并没有刻意在自己作品中加入多种语言,但大马人平时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什么语言,会真实反映在电影里,因为这就是大马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票房保证”周青元则笑说:“一部电影的成功或失败,总会找出一百个原因去分析,今天你去电影院买票看电影,你会先看是不是爱国或身份认同的电影才去看吗?”

明星效应拓海外市场
压力风险倍增

鉴于本地市场的局限性,郑建国在筹拍电影时,亦会将目标市场扩张到新加坡、台湾和香港。

“我监制或导演的电影,一般制作费都会在200万以上,想要吸引其他地区的人看电影,唯一的方式就是请他们的演员,就像《麻雀王》,我请了叶璇及杜汶泽。”

“虽然他们有一定的价钱,但他们有市场,可以在很多地方上映,而且票房以外,电视台、DVD版权、网络版权等都比较好卖,这是你把一个名字带进来之后,能给你带来相对的效益。”

在投资的角度来说,风险和回报是成正比的,但世上没有百分百赚钱的生意,尽管有明星坐镇,他也承认压力和风险倍增。

“有他们的加入,电影会比较好卖,可是风险也很高,压力也会很大,担心收不回成本,怎样都是投资。”

他透露,采用明星效应方式,让他所拍摄的影片,有80%至少成功在新加坡和港台上映。

不是每一部片都赚钱

他也坦承不是每一部都赚钱,还是有亏损的影片。“幸运的是,据我所知,《初恋红豆冰》和《结婚那件事》是大马少数能进入中国市场的两部电影,分别在300多间和1千多间影院上映。”

不过,这两部影片的好运气,并没有给他带来一分钱的收益。

“我觉得当作试金石,有机会让中国观众能看到这两部电影就已经很好了,毕竟要开拓一个市场需要时间,没有收到钱,但也没有亏钱。”

【本地中文电影的春天几时来(上篇).还需一路有你】
【本地中文电影的春天几时来(中篇).“强制上映”爱变成害】
【本地中文电影的春天几时来(下篇).本地电影人还需磨练】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