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5/12/2013
【今非昔比】八打灵再也(上)新区陆续建成人口外迁.灵旧区繁华不再
作者: admin

八打灵再也旧区曾是全国发展最快的卫星市,风头一时无两。但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及被后浪取代后,她就像是那些曾经风华绝代、如今年华老去的明星,也逐渐被遗忘。

这里是因四周种满的八打灵树而得名,也曾因为英殖民政府为了解决吉隆坡人口拥挤而发展出来的“小吉隆坡”,为了让这个计划成功,故而加上了“Jaya”(成功)之名。

她的成就与名字一样,在50年代成立初期就崭露锋芒,发展不逊于吉隆坡,更获得许多人的青睐,屋价与地价也从低廉的200块钱暴涨至几百万令吉。

为缓和隆非法木屋区
低价售地安顿逼迁居民

当年,这个荒郊开辟而成的城市因为政府为缓和吉隆坡非法木屋区爆满的现象,把十五碑、啤路和木屋区等地的木屋区居民安顿在此。

八打灵再也原是块占地639英亩的橡胶园,惟联邦城市策划局在1951年以400万块拨款落实开辟计划,并以每英亩1千200令吉向橡胶公司购买该地段,并在完成砍伐开辟后,以200令吉低价出售每块面积100尺乘50尺的屋地给被逼迁的木屋区居民。

由于这里的生活条件欠佳,不仅没有水电供应,交通也不理想,基本设施不齐全,随后的两年仅有少数的居民愿意迁入这个“鸟不生蛋”、一片荒凉的地方。

新市镇渐成型

然而,政府在1953年开放给其他人购买后,政府又开始建造房屋出售,这个新市镇也逐渐成型,稳健发展成了一个弹丸小镇,开始了辉煌之路。

虽说能以低价购得屋地,但政府担心这里会变成另一个木屋区,因此规定只能兴建三尺砖的板屋;至于家境较为富裕的家庭则建起砖屋,以致灵市旧区的房子延伸至今日不一致的情况。

尽管每户的屋地面积一样,但时至今日,旧区依然可见许多简朴板屋的纵影,惟大部份已改建成豪华的洋房,扩大了这个社区贫富悬殊的鸿沟。

杜来发:经济活动蓬勃
“冰厂打工月资90”

在经历短短几十年的光辉岁月后,却因为附近地区陆续开发及发展,政府又另辟一个新镇,再加上面对人口老化的问题,促使这个原本亮眼的星星渐渐失去光芒,变成了今日的旧区。

现年71岁的杜来发与其他旧区居民一样,在十八、九岁时毕业后就带着雄心到大城市碰运气,辗转来到了八打灵再也,从此就在这里落地生根。

来自霹雳州邦咯岛的他在60年代来到八打灵再也旧区时,这里依然是被橡胶园与油棕园紧紧包围,与今日繁华面貌截然不同。

除了吉隆坡外,这里设有许多大型与外资工厂,制造业与工业经济活动非常蓬勃,他到当时一家冰厂打工,每月的薪资是90令吉。

“当年的90令吉算是不错,三毛钱的经济饭就足以填饱肚子。后来转到一家轮胎厂工作,当时每日的工资有4令吉多,生活也尚算不错。”

与友人合伙当小贩

随着娶妻生子后,他意识到打工所赚取的收入有限,在朋友的鼓励下就和友人一起合伙当小贩创业。

“这里的经济活动非常蓬勃,方圆几哩都没有市集,而这里因为地理位置理想,商机非常蓬勃,售卖的物品玲琅满目,应有尽有,靠近双威、双溪威的矿工与工厂工人都骑着脚车前来,非常兴旺。”

他说,前来该区的不仅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该区也有数家外资公司,因此许多“鬼佬”也会前来购物,开拓了整个经济市场。

也是八打灵再也小贩商业公会主席的他坦言,有别于现在的小贩,他在初期与友人合股单卖马铃薯和洋葱,所赚取的盈利就足以够两人养家活口。

旧区失色成“老人区”

随着灵市旧区日益发展后,60年代当时从3千多间房子增加至6千700多间,人口也急速增加至10万人,该区也有了第一家医院、第一家银行及第一间戏院,基本设施也非常齐全。

这个位于联邦大道旁的社区因为周遭地蓬勃发展,令这个地区失色不少,再加上年轻人外迁现象,剩下年迈的父母紧守家园,促使旧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老人区”。

为此,居民渴望八打灵再也市政厅提升和重新发展这个黯然失色的小镇,使她恢复昔日风光繁荣的面貌。

文:章菁燕
图:陈可杰、部份照片由八打灵再也小贩公会提供
编辑:谭英伦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