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7/02/2016
回到出发点
作者: admin

(一)

这是2010年在马来西亚出版的一本书。书是由马来西亚一家志在耕耘在地马华文学出版的同人出版社出的,出版之后三两年,市面上已少见踪迹,于是频频接到一些读者的询问,但我手上确实已拿不出书来,出版社调得出的库存也有限:前些年跟负责出版的朋友说需要多一些存书在手,心想要个20本,但开口只提10本,朋友说,5本给你要不要?要!我当即毫不犹豫地回说,而这是书出版之后,唯一成功调到书的一次了。

这书居然这么能卖?于是问朋友,还打不打算再版?答说,马华文学出版的资源极其有限,有机会出书,是幸运之神的莫大眷顾,出了“竟然”还能出清库存,对出版社而言,那就足矣。已出版的书,即已有一定的量在坊间流传和调阅,在再版一本书与出版一本新书所需的资源相距不大的情况下,这样的机遇应该留给未及结集的作品,故而无意再版了。搞出版的朋友都是一群马华文学的有心人,他们的考量极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如若把我放到同样的位置,应该也会这么考量,因此就让这书逐渐绝迹了——如果是有心人,总能向朋友或图书馆借阅,何况毕竟出书了,也没什么遗憾的了。

但是,这样的询问一直不曾断绝。我想,原因不外是,这些年来我一直持续书写与出版与槟城相关的书,世遗乔治市,总能引起一定的关注,加上在地和离乡在外的槟城人为数不少,故而总有一定的需求,除了这纯散文集子《我的老槟城》之外,其他的书总有再版或重刷的机会。蒙读者错爱,有人买了一本书,就接着找第二本;找了三五本同一作者的书之后,总以未能搜集全套为憾。

这一刷售罄即不再露脸的《我的老槟城》,是不少人的遗憾吧,我猜想……

(二)

2015年8月,周伯勘教授自台北来马,头一回见面了一番绍介,周教授当即省起受托的转嘱,说陈美华老师让带话给我,提醒还欠她什么稿的;我想起前些年与陈老师合作的一个案子,但这文字公案早已了结,何来文字债之说?百思不得其解,到金秋10月与陈老师在金门见面,我当即把这事给问个分明。陈老师语带玄机地说,嗯,现在没欠了,但以后应该会有,听得我一愣一愣的:这事可玄啊!

金门徜徉个三两日,事情倒逐渐有了眉目,陈老师在会后转身返台,我欠她的稿,就成既定事实了。

于是,就有了在台重新排印《我的老槟城》之事。

实际上,我的槟城书写,是在台湾开始的。首先,假如当年不曾离家并在台就学,大概不会回头审视自己的家乡,再透过书写来梳理自己与土地的情感脉络;追溯自己的槟城书写,这一条情感的线索,往往要延续到大学留台时期的望乡岁月,所有扒土深掘土地的冲动和书写能量,几乎都来自大学时期从北岛望南岛的情感积淀。

再则,在当年的论文书写以外,禁不住提起笔来写怀乡的抒情散文(然后压在行李中又带回家乡不曾发表),也是盛夏时节在台湾的某一座山头做的事呢!

当年在台湾提笔书写家乡槟榔屿,后来在结集出版《山水槟城》时想起并翻了出来,那是1996年,迄今算来正好20年了。20年之后,这《我的老槟城》在台出版,或许是一种奇妙的安排,把自己的槟城文字给带回了出发点。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