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6/05/2016
画苑巨人张礼棠
作者: admin

张礼棠从小爱画画,如今习画、绘画已经一甲子了,他依然没有放弃这个曾经陪伴他走过动荡年代的兴趣。而国家博物馆外墙上两幅巨大的壁画更是出自他的手笔。

很多人都不认识马来西亚画家张礼棠,不过相信住在雪隆一带的人,都曾看过国家博物馆外墙上两幅巨大的壁画——用威尼斯玻璃马赛克砌贴而成、115尺长的马来亚风情画。

博物馆有多少年的历史,那幅壁画就经历多漫长的岁月。设于1962年的国家博物馆,当时公开竞选最佳画作,张礼棠的民族风情在总决赛中与其他6名画家的作品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标志性的巨大艺术品。

而除了国家博物馆壁画,他在1958年也为雪兰莪苏丹位于沙亚南的宫殿、1962年为吉隆坡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大厦画上壁画。

别说国家博物馆两幅巨大壁画,单单是张礼棠的经历——独立以前的英殖民时代就开始习画、作画至今,长达64年的绘画之路,张礼棠的一生就已经值得我们去细读了。

赏画仿如看世界

今年84岁的张礼棠,去年10月杪在Publika商场的White Box展览厅举办个人画展,展示了他近5年来的画作。

就如他一如既往的作风,张礼棠从不给他的画取名或放任何标签。只是简单写上“新作品”或“选集”。抽象画,用了水墨画的方式来画油画。有些用滴水、洒溅、吹画,他重视空间感,有人说像美国已故画家Jackson Pollock的抽象画,或推敲他的创作启发于中国张大千的泼墨。只见他的画——有些像在高空的云层里眺望的大地风景,有的像是暴露树根的一棵大树,有些则像水墨画中层层叠叠的山脉。让人有无限想像。

这些年来,他的画也越画越大。增添了更多元素,比如颜色,形状,色调,线条,构图更是瞬息万变。

尽管过了八旬,张礼棠看起来依然十分健朗,记性十分好,对战前战后的事迹依然清晰。老先生也十分友善、健谈,我就在画廊的门口听他娓娓道来。

跟着英国老师学画画

出生和成长在画家不被看好的年代,与他同期的画家好些早已弃笔而去,张礼棠一路走来不容易,却也可以说是非常幸运。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1932年出生在中国广东的张礼棠,年少时下南洋到吉隆坡唐人街父亲的布店帮忙,那时正值中国人不断往外逃的抗日战争时代(1932年至1945年)。1943年父亲往生,把全家经济支柱的包袱都丢给了他。因此,家人希望他从事稳定的工作。

尽管自幼就喜欢画画,他不得不放下理想赚钱养家。然而在那动荡的年代,画画是他用来躲避残酷现实、安抚心灵的兴趣。自小就把画簿带在身上的他,天生就爱画画。他最爱画的是飞机,从画画到雕刻都是无师自通。

二战结束后,中国内战、马来亚又陷入马共武装斗争里。曾经想回中国的张礼棠,为了母亲而留下,并找到电影播放员的工作。

当时英语电影兴起,他的工作就是将电影公司提供的字幕放上银幕。正因为这样,他的英文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

靠临摹自学

业余时间,他想回到自己的美术世界。不过即使他想学美术,也不晓得从何学起,因为战后时期,50年代学校里的教育,就如他所说的“一塌糊涂”,更别说美术教育了。想画画时,他就到海边、森林去写生,当时也没有外国艺术画书,只要看到一幅美丽的画,他就会学着画。

临摹,自学的日子就是这么开始的。

到了1952年,英殖民政府开始意识到马来亚的文化活动很少,美术老师很少,没有艺术发展的空间。于是从英国派来一名资深美术工作者担任教育艺术总监,培训本地美术教师,因为当时的校园完全没有艺术教学。

这位艺术总监就是张礼棠的启蒙老师Peter Harris。“那时候的老师,老实说不是那么专业,他们只是为了教书而教书,为了工作而工作。学画画五六个月慢慢没了兴趣,师资班就这样不了了之。”

“那时候我二十出岁,听说有个英国人在教画画就来看看。自此开始,我就跟他学画画,那个班叫“星期三画组”(Wednesday Art Group,WAG)。”每个星期三傍晚6点到8点上美术课,同班同学有吴家安、Dzulkifli Buyong等人,后来都成了知名画家。马来亚的艺术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

为了生计进烟草公司

马来西亚的艺术发展步伐,在50至60年代突然飞快了起来,60年代更是本地艺术的黄金时代,画家频频出国办画展。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新建的博物馆通过比赛的方式招人画壁画。

7个杰出艺术家当中,张礼棠脱颖而出。画了壁画之后,他获得美国新闻处(USIS)奖学金前往美国史勾西根(Skowhegan)绘画雕塑学校游学一年;1961年又前往英国伦敦中央艺术学校(London County Council Central Art School)。

“搞艺术的人还是找不到饭吃的,要有一份固定工作。我回国后,发现画画卖不了什么钱,最终还是去找一份工作,在国际烟草公司乐福门做了33年。”张礼棠自1963年就当上艺术总监,1992年升职为国际乐富门的亚太地区创意总监,一直到1997年退休为止。

多次代表大马出国参展

因此,过去许多电视烟草广告和海报,都出自张礼棠与他的团队之手。那期间,他的绘画之旅并没有因而终止,不仅得奖无数,也被选为马来西亚艺术代表,前往欧洲(1965-67年)、纽澳(1970年)、伦敦(1978年),以及印度(1968、1978年)办画展。

2014年,张礼棠在Publika商场的画廊White Box举办了“Expression of60Years”(60年的表达),展出了他在1960年至2013年的精选之作;去年,他在同个地方举办个展,这次展出的是2012年至2015年的近期作品。

“自50年代到现在,很多画家已经转行。那时候我们有百余人,坚持画画到现在只剩下20%。维持不了生计时,他们就会选择转行,画笔生疏了,不再感兴趣。”

张礼棠对自己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感到庆幸,“当时的薪水丰厚,我才有多余的钱维持兴趣。”如今,他的作品在艺术品拍卖会上,可拍卖出高达50万令吉的价钱。

他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名未成名的画家还是得找份正职才能养活兴趣。“单单是一片帆布(4尺X3尺)就要三百多块,还没有作画就要花个300块,还没有加颜料呢!年轻人一个月只有两三千块,卖画卖不成,如何生活下去?”

作画时,不能没音乐

如今的张礼棠,依然没有停止过画画。

他在作画时不能没有音乐,甚至会听一些舒缓的古典音乐长达半年,在音乐中找到灵感再作画。夜猫子的张礼棠,喜欢在夜静人深的时候作画。有时两天就完成一幅画,有时却用上两个月;没有灵感时,他宁可停下来都不随便作画。

因为没有标上名字,我问他该如何欣赏他的抽象画?张礼棠说,赏画就像了解一个人,“你现在和我说话5、10分钟,你不会了解我;但如果你做了我的朋友5年、10年,你就会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同样的,常常去画展,与画做朋友,就会慢慢学会欣赏画了。

“华人的中国画,不是只有山水,里面还有其他的东西。山水只是画的其中一个语言,我画的是另一个言语,你要从心底去感受。”

画了一甲子,作画的时候是否更得心应手?“以前的我,画画很容易,现在画画很难。怎么说呢?因为懂得越多,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这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当你学会做人的时候,你做人更难。”

看张礼棠的画,仿佛看到了世界;与张礼棠说话,仿佛上了一堂人生课。

张礼棠简介

马来西亚资深画家,1932年出生于中国广州,20岁以前自学绘画与雕刻,50年代参与英殖民政府办的“星期三画组”

(Wednesday Art Group)才获得正式美术教育。1960年,他获得奖学金前往美国史勾西根(Skowhegan)绘画雕塑学校游学一年,隔年又前往英国伦敦中央艺术学校(London County Council Central Art School)。1963年在国际烟草公司乐福门担任艺术总监、亚太地区创意总监长达33年。张礼棠的画作过去得奖无数,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他在50年代末为国家博物馆画的巨型壁画。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