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2/02/2017
身障不是人生障碍.比手划脚,追梦去!
作者: meewei

脑性麻痹症患者里祖安在2016年夺下残奥男子T36级100米金牌。当他载誉荣归,返乡庆功,脸上看得见的兴奋之情,是与家乡一起成长、今日各有所成的伙伴勾肩搭背“话当年”。他们贴心相拥,且以手语沟通,互动之间焕发神韵,是祝福也是共勉。

在家乡玻璃市,里祖安的成长伙伴少数是脑性麻痹症,大多数失聪聋哑。其中,里祖安情况最严重,即使进入特殊小学,都因身障严重至无法学习,退学在家,但直至青少年时期,他都与这些伙伴经常相约茶档叙旧。

谈起那些聚会,伙伴形容,里祖安是唯一没有交通工具的,人人驾摩哆、踏脚车赴约,他则不论路程长短,始终跑步赴约,十多廿年来皆如此。今日,跑步已让他的名字成为特殊伙伴的神话,神话里头蕴含的可能,所有梦想都不受限于身障、耳障、脑神经障碍等。

一生兄弟

沟通方面,一般人和聋哑人的差别,就是语言:一般人用声音频率,他们用肢体尤其手语。停止沟通那一刻,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正正是这唯一的差别,却缔造难以想像的隔阂,直接撕裂他们与社会的正常关系。

毕业于AIMST大学生物科技系的饶俊鎏,尽管无听觉和语言障碍,但自小学手语,因此完全清楚这一点小差别对聋哑族群造成多大打击,“如果大多数人懂手语,与聋哑朋友之间就肯定无障碍,就不会存在两个世界,也不会抗拒聋哑族群。”

他当初学手语,原因只有一个:弟弟因早产,婴儿期即丧失听觉,无法学语言。“小时候,饭桌上一家人有说有笑,唯独弟弟呆坐一旁,对家人话题完全没感觉,即使上了特殊小学,学会手语,回家也无法有效沟通,因为家人都不懂手语,只能依赖长年建立的默契,去猜测弟弟要表达的心意。”

直到他在初中时期认真学习手语之后,才打破弟弟在饭桌上的沉默,让弟弟与家人之间“无所不谈”,过后姐姐饶丽敏也开始学手语,两人从此成为弟弟与家人和外人沟通的桥梁。他的弟弟,就是玻璃市Happy House Mart甜品店东主兼蛋糕烘焙师饶俊博。

饶俊博从小学到中学都接受特殊教育,PMR和一般考生考的是同一张试卷,这也无阻他考出好成绩。升上政府技术学院,还是特殊教育,但他的志愿是烘焙,经营自己的蛋糕店,最终报读槟城Culinary Arts Centre,投入非特殊教育环境,开启了他和正常世界的拉锯战。

各国手语会有些许差异,国家手语单位近年开始印发的教学课本。(图:星洲日报)

借用纸笔照片加强沟通

整个过程,谙手语的哥哥姐姐一路相伴,直至学成返乡创业,与真实社会全面接触,才是人生挑战的真正开始。即使衣襟别上“对不起,我耳聋”名卡,与顾客比手划脚仍无法解决问题,因此他也随时准备纸笔以及烘焙产品的相关照片,借以加强沟通效率。第一次入店的顾客常感惊讶,但也不太抗拒。欣慰的是,顾客渐渐成了熟客,生日或其他庆典也来订制蛋糕。

俊博说,特殊学校开班方式有别于正统学校,由于每个班级学生人数很少,从一两人到10人不等,三几个年级的学生常要在同一课室上课,同学因此也没有明显的年级之分。特殊的学习环境和过程,打造了特殊的交际圈子,走入真实世界,面对现实,反而会让他们的感情更牢固,更加同心互勉、互动和互助。更珍贵的是,在他们的生活概念中,完全没有种族、宗教、政治等差异,偶尔的争执只存在于个人性格和处事态度之间。

从小就与弟弟关系密切,因此也有机会走入弟弟的生活圈子,让饶俊鎏清楚看到这一点。“他们的世界真有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一些特殊观念,包括一些特殊字词,对他们来说并不存在。”

“种族、宗教、政治等观念都是人为的,是人用语言和文字刻意区隔打造的,听觉上他们不容易受这些包含特殊情绪、特殊观念的语言影响,视觉上,文字对他们影响也不大,因为他们处在不同的氛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涉猎的都比较直接、单纯,对于复杂的种族、宗教、文化,感受因此不会太强烈。”

一生朋友

里祖安返乡的感恩宴上,捉住饶俊博嬉戏一番,两人互动的画面,完全衬出特殊朋友之间的真性情。里祖安摘金,饶俊博创业,也只有他们深知特殊人士的成功要付出多少代价,惺惺相惜之情油然心生。

在里祖安的感恩宴,角落出现一大批以手语“聊天”的特殊朋友,绝大多数就是饶俊博的同学。饶俊博至今仍与这群小学、中学、特殊教育技职学院的同学保持紧密关系。这批同学很多已有了自己的家庭,另一半大多数也是特殊人士,都以手语沟通。其中,27岁的菲基里和奴鲁育有一对儿女,今在加基武吉经营包点生意,31岁的阿马和24岁的茜迪哈惹也刚生了一个宝宝,经营的西餐生意也算稳定。重点是,他们的儿女都很正常,除了从小以手语和父母沟通,也跟公公婆婆学会口语,下一代都摆脱了语言的障碍。

走入现实生活有沟通障碍

其实,他们自己也承认,一直守住特殊朋友圈,就不会感觉有障碍,生活会变得很轻松自在,一旦走入现实生活,就无法避免沟通问题形成的心理障碍和打击。

从槟城嫁到玻璃市的茜迪哈惹,除了父母听觉正常,4兄弟姐妹皆聋哑,家人用手语沟通习以为常了,不觉辛苦,但有了自己的小孩后,很担心孩子也面对同样的情况,还好孩子明显正常,至少可以跟公公婆婆和一些亲戚学口语,不至于一生都要受社会语言约束了。”

他们非常依赖感情生活,追求的就是稳定、牢靠的伴侣,对他们而言,人生没有比“可以沟通的伴侣”更可靠。槟城电脑设计公司业务员莫哈末苏基里就直言:“要遇上同时可以用手语和自己沟通,又可以用口语和外人沟通的伴侣,在我们圈子十分罕见稀有,大概是千分之一的几率。”

这千分之一的几率,就发生在槟城特殊人士协会的手语翻译员茜迪裕拜达身上。她深谙手语,长期担任咙哑人士翻译员而认识了今天的夫婿,组织了幸福家庭,也成为特殊圈子钦羡的典范。

感情上,饶俊博也有稳定交往对象。和很多特殊伙伴情况一样,他和来自东马美里的彩诗在柔佛特殊教育技职学院期间认识,彩诗如今在吉隆坡生活,负责打理姐姐经营的网购生意,远程恋爱无阻他们的感情生活,长期依赖WhatsApp保持紧密联系,俊博也准备明年把彩诗娶回玻璃市,组织小家庭,蛋糕店稳健成长,这就是他们的梦想,小而完整,信念和意志却因此变得强大!

他们从小到大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注定成为一辈子的朋友。最前身穿蓝衣夫妻为菲基里和奴鲁,左一夫妻为阿马和茜迪哈惹,中为饶俊博,后排右站者为安迪,他与里祖安一样因脑性麻痹症而无法正常学习口语。(图:星洲日报)

一生需要

社会对残障人士有很多误解和不切实际的迷思,包括觉得他们的智力逊于一般人,或者缺乏意志力,因为无法表达情感,情绪容易起波动浮躁,很难相处。事实上,他们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所有听障者如有机会,都能习得手语、唇语等沟通技巧,遗憾的是,很多有听障儿的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学习黄金期,包括轻微听障孩童原可借助听器学习语言,也因错过黄金学习期而必须终生依赖手语、唇语沟通。

幸运的是,除了听觉和口语障碍,其余生活皆不受影响,学习能力更不逊于常人,只是因为缺乏对应声音的反应,让人感觉他们的反应比常人迟缓。而学习能力、掌握手语唇语以及文字和图画,比常人更敏锐的专注力,都可以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工具。

无声胜有声

又如一般认知,都以为他们渴望听到声音。事实上,完全习惯了无声之后,声音反而变成噪音,一些不完整的声波会让他们觉得干扰,尤其助听器产生的声波,很多时候让他们感觉不舒服。

如果你问他们需要什么?他们会反映的,通常是跟解决生活和工作有关的难题。他们工作上无法接听电话,同事也都不懂手语,非常需要透过纸笔沟通,即使如此,也很容易在沟通过程中产生误会,衍生人事问题,因此,他们非常需要手语翻译。此外,生活上因为听不到警告声,包括应用交通工具如汽车、脚车,即使踏脚车,都会有一些风险。他们需要社会关注,推行更多各方面措施,公共场所普设电子看板,如适当的警告灯、指示牌等,还有专业聋人文化与心理咨商机构、就业机会与适应辅导等。

但是,我们的社会究竟给了多少?他们说,太少,让他们觉得一直都被社会边缘化,因此必须更努力爱自己,保护自己,照顾自己。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