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9/10/2017
曾毓林·别把自己世界限制小了
作者: chong0723

在我们学习华文的那个年代,一切似乎比较简单,没有学太多语法、也没有太多规定,一切就像水到渠成这样──读多了自然就懂。当问老师怎样才能学好华文时,老师只给8个字“多听、多看、多读、多写”。

我们就是这样一路学华文的。后来教育专家、语文学者拟了许多规范,考华文也像考科学、数学这样有特定的规格;当我们拿起孩子的华文课本,发现自己也未必懂。甚至,华文课本已经变得非常枯燥乏味,没有昔日的活泼和引人入胜。

但既是教育专家和语文学者所拟,想必自是有他们的道理,我们尊重专业,便都接受了。很多年后的今天,华文科变成了一个怎样的科目?学生学习的热诚有没有受影响?华文水平否提升了还是越来越低落,这是另一个见仁见智及具争议性的话题了。

后来逐渐发现,因人为爱好使然,原来这许多规范竟也有“大陆”与“非大陆”之分,有大陆情意结的一切都以中国的那一套为主,任何争议都以中国大陆为标准;但也有留台派的坚持台湾那套未必不对。简体字和正体字之争,虽然是简体字被政府纳为课室教学所用,但正体字依然还是有大半人喜欢和持续使用。今天,即便是华语,复再出现了“普通语”和“大马华语”之别。是不是字正腔圆的才算是华语,大马人使用的华语都非正统华语?是不是要“普通话”才算玄门正宗,其他都是旁支别派?

不单是这样,在马来西亚,学华文的人也分“嫡出”和“庶出”,即独中和国中之分。两者不但课本不同,遭受的眼光与社会待遇也不同。

以上种种状况是因为夹杂了人为因素、渗入政治化因素,使单纯的语文学习也变得复杂起来;但对一些相对单纯的人就懒得理会,反正“学华文就是学华文、爱母语所以就学华文”,如此简单而已。我推测这种心态学习华文的人会快乐很多,也掌握得更快。

语言主要用以沟通,文字也用以传达讯息,再高层次些就讲究文字美学,能达到这三种功能就已经是功德圆满。至于其他,倒变成附加价值而已。

对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和运用功能,向来是各取所需,也各有说法,胥视当事人是站在什么岗位,以及从哪个点出发。我们大可不必以一己之见,断定或否定些什么,反而横看成岭侧成峰,各花入各眼而已。

星洲日报推动“爱华文”活动,固然是有着鼓励华裔说华语、挖掘学习华文的乐趣的目的,同时也希望唤醒更多家长和学生珍惜在马来西亚的教育体制内仍有学习华文的机会,大家要让这机会持续着,不要让华文消失在国家教育体制中。个中再无其他特别用意,各方不必猜疑,否则徒惹事端而已。

一方风土一方情,华语在马来西亚若夹带了大马特色,那是不期而然的事,说穿也未必是坏事。反正,语言本身就以使用性为主。如果因为大马华语并非遵照大陆模式而视之为不伦不类,那是言重了。究其竟,即使是大陆本身,随着网络文字的崛起,近年来也出现很多“新兴”或“新创”的文字和词句,即使在大陆当地也是备受争议;我们又何须一切都以大陆为准?

文字可以海纳百川,我们也可以兼学多种。马来西亚华人最叫国外华人羡慕的是简体字看得懂、正体字也同样看得懂,两种字都难不倒他们。星洲日报至今保持着“标题正体,内文简体”的做法,自是想让学简体的学生可以从标题中学习正体字,熟正体字的长者也可以从新闻中认识简体字,这样相得益彰了近30年,这对华文学习而言,百利而无一弊。

环顾马来西亚,也就剩下报纸有这样的做法而已了。若报纸也“靠了边”,恐怕再难找出可以同时学习简体和正体的阅读品了。

“门户之见”会令人的眼光狭隘起来,多接触多认识也总是好的。硬硬要把华文分作“大陆派”“留台派”、“国中”“独中”或者“华语”“普通话”,规定只能择一不能兼容或灵活运用,那是把自己的世界限制小了。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