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7/10/2017
乡情淳朴古色古香 ‧ 拿乞最佳取景地
作者: kychia

拿乞在怡保市西南8公里处,坐落在万里望和甲板之间,是近打河域最早开埠的地区之一,开埠至今已有逾130年历史。

拿乞华文译名源自马来文名Lahat,早期写法为“嗱吃”,之后改为拿乞。

锡矿业没落人口外流

拿乞地底蕴藏丰富锡苗,上世纪50年代与临近的小镇,包括万里望、甲板和布先一起掀起了采矿潮,锡矿业的鼎盛造就拿乞成为经济兴盛和繁华的闹市。

当年拿乞新村人口多达1000余人,以华裔居多,多为客家人和广东人,矿主多为外埠居民,本地华侨则多为劳苦大众,工作以务农和矿工为主,其中80%的居民在矿场工作。

80年代锡矿业崩溃没落,矿场收盘关闭,居民为求生计纷纷往外发展,以致人口外流,现新村仅剩约300人。

华小出动客货车吸引学生

人口外流导致拿乞华小学生剧减,顶峰时期该校有逾300名学生,现仅有约60人。为了增加学生人数,董家教出动一辆客货车载送附近地区的学生,才成功让学生人数回扬。

拿乞华小起源于1933年李智寿创办的万里望平民分校,翌年由唐宜贵等人建议拿乞创办自己的学校而将平民分校改名为华侨小学,直至1962年正式改名为拿乞国民型华文小学。

60年代拿乞原有的公民公会改为乡村发展治安委员会,直至80年代由于拿乞位于怡保的10英里范围内,所以归入怡保市政厅管辖,村委会也因此被取消,后来由现任主席吴光荣的父亲,即第一任主席吴国春带领村民成立大会堂保管委员会,负起照顾村民福祉的责任。

拿乞大会堂成立的宗旨是为村民谋福祉。左起为拿乞新村村长廖伟华、冯秀英和吴光荣。(图:星洲日报)

孙中山曾到访拿乞

孙中山于辛亥革命前曾到访拿乞,迄今拿乞古冈州会馆仍保存孙中山的肖像。

列圣古庙屹立128年

拿乞保留着许多富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已有128年历史的拿乞列圣古庙。

列圣古庙署理主席冯秀英表示,列圣宫供奉北帝爷,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北极玄天上帝千秋宝诞都举办施赠贫老活动,派发白米与红包给老人和残疾人士。

她指出,每年的千秋宝诞列圣宫香火鼎盛,善信从四面八方而来上香祈福,一连多日进行祭祀参神、歌唱赛和粤剧演出,锣鼓喧天,熙熙攘攘。

她说,70年代巅峰时期曾设大型舞台连续一个月演出粤剧,捧场观众众多。列圣宫于80年代由吴国春重建,外观堂皇庄严展现浓厚的民族风格。

她透露,列圣宫管辖下的还包括列圣宫旁的义山和福德祠,义山已有逾160年历史,而福德祠有128年历史,因已陈旧不堪,于约5年前重建,福德祠规模并不大,整座庙宇以红色为主。

她说,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二月初二的神诞都会有众多来自各地的信徒前来祭拜。

拿乞列圣古庙已有128年历史,迄今仍香火鼎盛。(图:星洲日报)

拿乞老巴刹难逃关闭

现已荒废的拿乞老巴刹已有近百年历史,拿乞兴旺时有约5个档口,大巴刹旁的一个亭子,以前专卖猪肉。

随着人口外流人潮散去,拿乞老巴刹最终难逃关闭命运,从此走入历史。

乡情纯朴,建筑古色古香蕴藏丰富人文气息的拿乞也招来不少电视剧、电影和广告拍摄团队前来取景。

拿乞老巴刹现已人去楼空,以往兴旺的景象不复存。(图:星洲日报)

干捞面撒花生米特别

拿乞有一家经历三代,已有70年历史的琼芳茶餐室,以前设在拿乞新村,后来搬往新拿乞。

琼芳茶餐室第三代传人吴干益表示,该茶室售卖各种面食,他们的干捞面与别不同之处是有另撒上花生米,口感独特。另外,他们的咖喱面也颇受欢迎,早上10时左右就卖光。

他指出,除了面食,他们的茶室还有售卖加央牛油面包,加央是祖传秘方熬制,香郁而不腻。

琼芳茶餐室经历三代,一些已到外地工作的拿乞居民不时会光顾这家茶室,以期找回从前熟悉的味道。(图:星洲日报)
以红色为主色粉刷的福德祠显得福瑞吉祥。(图:星洲日报)
吴干益是琼芳茶餐室的第三代传人,接手传承传统的好味道。(图:星洲日报)
自制加央加上牛油面包和香浓咖啡是绝配!(图:星洲日报)
锡矿业崩溃导致人口外流,拿乞华小也受波及,经过董家教的努力,学生人数得以回扬。(图:星洲日报)
孙中山曾到访拿乞并获当地领袖接待。(图:星洲日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