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7/11/2017
波德申曾是港口小镇
作者: Superbread0527

(森美兰.芙蓉16日讯)波德申是森州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每年吸引上千万游客到访,波德申虽然处于海岸,但因早前填海计划的落实,导致货港逐渐没落。

更鲜为人知的是,波德申市曾经也是一个有火车铁路、历史悠久的港口小镇。

早年制造木炭叫“阿榔”

波德申是森州管辖的一个县,位于森州首府芙蓉外32公里的海岸,早年是以制造木炭而闻名的滨海部落,附近一带的华人,都把波德申称为“阿榔(Arang)”,马来语即是“木炭”的意思。

后来,英国殖民地时期,英国人Sir John FrederickDickson决定将该区开辟成小港,并以其名,为这个小镇命名,Port Dickson也因此而来。

波德申市距离芦骨镇约8公里,是一个集合华巫印裔的小镇;华裔大多居住在市区、巫裔则住在周边农村、印裔则住在较偏远的橡胶或油棕园。

二战后工业进驻发展

以前,除了烧制木炭,也有不少居民从事近海渔业,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炼油及发电等能源产业进驻发展,进而带动了相关的工业,也获得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入到这几个大工厂工作。

在英殖期间,波德申兴建了通往芙蓉的铁路支线,与马来半岛铁路主干线连网,当时除了运输木炭、煤炭及矿产,也同时带入了洋货商品,洋货贸易也开始在波德申冒起。

直到在1980年代,波德申的市中心仍是一个渔港,但随着填海计划实施后,渔业没落,能源工业在兴建本身的专用码头后,市区货港也没落,仅剩来往印尼苏门答腊的小量载客。

到了今日,昔日繁华的货港也已经全面停用,留下的只有那岁月残留的铁轨及零碎的仓库,而这些开埠波德申的史迹,也随着岁月渐渐消失在历史的文科教书中。

当时,见证波德申改变的人,如今也成了记忆模糊的老人,庆幸的是波德申市容的变化历史照还获得保存,甚至透过网络的便利,分享到社交网络,才不至于让波德申的历史被遗忘。

莫泰波:80年代后期增填海区

从小在波德申长大的波德申中华中学董事长莫泰波告诉《花城》社区报,波德申市的构造基本上没多大变化,只是80年代后期增加了填海的发展区,就是今天位于万顺百货公司一带,包括海洋城一直到海滨路政府县属大楼地段。

莫泰波忆述,当年的咖啡店有卖酒,巫裔可以坐在一边,虽然他们不能饮酒,但各族能在同一空间下互相尊重,相处融洽。(图:星洲日报)

曾打算引进迪斯尼乐园

他提到,当时填海区的计划,曾打算引进迪斯尼乐园,后来计划不了了之。他深信,如果此计划能落实,今日波德申市将大不同。

莫泰波小时候是住在一家传统咖啡店楼上,每天下午3时多,会有很多护士到楼下咖啡店买加央面包,当时的咖啡店也有卖酒,马来人一样可以坐在一边,虽然他们不能饮酒,但大家能在同一空间互相尊重,相处融洽。

“当时的大钟楼就设在咖啡店旁,我每天就是看着它的时间来温习功课,不过,该钟楼在60年代后期被拆除了。”

他说,除了咖啡店,当时还有客家人经营的洋货店、裁缝店、冷藏店及杂货店等,那时候车辆少,所以街上都是双向道,如今成了单向道。

他叙述,那个时代,波德申也有戏院,当芙蓉及老港来往最后一趟巴士后,市区就冷清清,只有戏院是充满人潮,当时的戏院先后有海景戏院、吴辉戏院及后期的长江戏院。

他认为,波德申作为一个港口的城市没有被发展起来,是非常可惜的,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是在港口的地方,例如我国的巴生港口、槟城、新山及马六甲的港口都有区别,可是波德申码头没有在填海后,获得扩展及充份利用。

波德申市大街及大钟楼的旧样貌,当时左排建筑的第一间就是咖啡店,莫泰波小时候就住在该店楼上。(图:星洲日报)

波德申市议会后来在交通圈上,重建大钟楼。(图:星洲日报)

波德申市以前的铁轨港口面貌。(图:星洲日报)

波德申火车站早期的面貌。(图:星洲日报)

在填海前,波德申市大街的另一边仍是一大片的海。(图:星洲日报)

填海后兴建的商店区。(图:星洲日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