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9/12/2017
黄婉玮.文学奖的使命
作者: acechor

“理华文学奖”近日开始向全国年轻学子征稿。由于有新闻报道,所以得知这是一项文坛盛事。笔者注意到了参赛规则有一些限制,对照以往有一点更改。比如说上一届的参赛资格是不分国籍,今届只开放给大马国籍的学生;在题材和内容方面,今届也比较严格规定内容不可触及国家、民族、宗教等煽动性敏感课题。

更改细则是主办方的权力,而且其用意必是考虑到当前社会一些纷乱的社会课题都是与民族和宗教有关的,为了避免到时扭曲了文学奖的承办意义,以上的规定亦无可厚非。

不过,这让笔者有了一番感触。

生活在这个国家,我们的生活本质本就是充满民族性和宗教性的彩色和意义,怎样都逃避不了,而文学奖的本质亦为带给国家和民族建设性,而非破坏性。如果将国家、民族、宗教视为煽动性课题而从文学作品抽离的话,不但局限了作家的灵感来源,也让作品少了很多真实性。

其实国家、民族、宗教的课题本身并不是煽动性的课题,只有走向极端的思想才会煽动和破坏国家与社会的团结。相反的,上述的课题是非常需要年轻人透过文学创作做深入思考,为国家和民族找寻更好的一条出路。

文学贴近人生,小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灵,大到可以影响一个社会的风气,如果为了社会课题而限制创作者的天马行空,就不会有人见到年轻学子心里渴望的理想蓝图是什么。

年轻作家的水平也许比不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大作家们,因他们的资历尚浅,还缺乏社会历练,不过也正因如此,年轻作家涉及的利益是最少的,在民族和宗教课题面前,他们反而可以畅所欲言,自由描述脑海构想的蓝图,不也是一桩好事么?

再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自然会流露意识形态,也是无可避免的。

战争年代的文学作品,就会有反战思想的渗透;在去殖民化时代,民族自决的意识串流于小说世界。其实在很多伟大的作品背后都不难发现有意识形态在主导著作家的思维,我们若禁止作家有意识形态,那我们的本身也是一种粗暴的意识形态。

文学奖的意义不外乎是鼓励作家们探索自我。从生活联系反映心灵层次,从了解人性启发自我;在生活上无法实践的愿景,比如民族融合、宗教共享,其实都可以鼓励年轻作家大胆书写出来,也是给予社会向上的激励,不是吗?校园的文学奖项除了鼓励年轻学子抒发文学情怀和磨练技巧,也应该鼓励他们多做思辨,而且不作空洞的那种思辨,应该是触及真正的大社会里的矛盾课题,让其多一点思考民族立场、宗教意识以及国家认同。至于作品若出现煽动性思想,主办方仍可以在评选阶段就给予淘汰,是不会有机会触及社会敏感神经的。

衷心寄望下一届的文学奖不再对创作者的思想内容设限太多,反之,该设想较多的是严打抄袭者,以保障年轻作家的智慧财产权。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