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9/07/2018
曾毓林·为善最乐
作者: missappleang

经济不景气,很多机构都缩减开销,首当其冲依赖社会长期捐助的福利组织──我们不只一次听到福利组织管理人叫苦连天,谓很多长期赞助经费的机构停止或减少了赞助,使他们更捉襟见肘。

去年,星洲日报联同星洲日报基金会针对残障福利组织、老人院和孤儿院设立了“300万福利机构送暖计划”,开放给极需援助的福利组织申请;开放申请期间,很快收到大量的申请信。显见,很多福利组织在水深火热中。

今年,这项送暖计划再度启动,并按去年的申请情况做调整,开放给收容精神病患、肢体残障者、特殊儿童、临终病人等群体的团体或机构申请。

300万不知道能够协助到多少家福利组织,但是从事社会福利工作者都有此共识:我们无法一举解救所有不幸者,但能献多少心力我们就贡献多少心力,帮得了一个算一个。其实不只是福利组织需要社会给力,繁华社会的角落一隅依然有许多求助无门斯人独神伤的贫病个案,事主可能因教育水平不高而不懂如何求援,这些都在在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以及施援。

取之社会,用诸社会,这是所有商业机构不应放弃的社会责任;开源节流是无可厚非,但削减娱乐应酬等开销会比削减回馈社会的开销要有意义得多。

马来西亚是一个爱心社会,小老百姓们虽然人微言轻,但若碰到有不幸者求援,能力所及都慷慨解囊或伸出援手。远的不说,星洲日报新闻版所报道的贫病者求助筹款个案,通常数天内即可筹措到足够的医药费让当事人求医或暂解燃眉之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我常说马来西亚人的善良总是令人感动的。当小老百姓尚且可以在紧衣缩食之余仍不忘援助不幸,堂堂企业公司更不能推诿自己的社会责任。

社会之大,不免会出现混水摸鱼不法之徒,利用热心者的善良骗取善款,特别是网络方便的今天,欺骗手法日新月异,透个假照片假个案骗取捐款的仍大有所在。

不过,我们也不必削足适履,为了这些混水摸鱼者而从此关上行善的大门,我们可以用智慧来判断真伪,避免被利用。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忠告:欺骗行为纵使一时能逃得过法律制裁,但是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果不爽,骗回来的善款终究是会以另一个形式偿还回去的。

在处理商业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捐款给公益计划时,记者一般都会要求拍一张移交善款的照片让公众知道。有时也会碰到捐助者拒绝,理由是担心照片刊登出来,被亲友揶揄是“为了宣传而做善事、沽名钓誉”等等,对于这点,我们倒有不同观点。

一个单位愿意拿出钱来履行社会责任,不管怎样都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纵使得回些宣传或让更多人知道,也是无可厚非。再且,这有另一层意义,即是抛砖引玉带动更多人向应及知道有甚么计划需要社会资源协助。

如果只是一昧低调及不愿意公开,导致社会人士并不知道原来有这么一项计划需要大家援助,间接也让相关计划错失曝光机会。所以,此一时彼一时,慈善行为曝光对社会既然有潜移默化和带动的作用,大可不必闪避见报或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

当然也有些捐助钜额款项的个人担心从此会引来麻烦,如上门求助者络绎不绝、所得税局趁机查税等等,那又另当别论了。无论如何,公司或组织捐助公益计划,让这行动曝光以让会员们知晓,那还是值得推许的。

星洲日报基金会的“300万福利机构送暖计划”是来自读者平时的捐款,以及求助者已经渡过难关,多余的款额则保留在基金会。这些读者捐款都不能长期存在基金会,必须尽快让它们发挥价值及用得其所,所以星洲日报常年善用这些款额援助社会弱势和贫病者,以不辜负读者的委托。

这次的送暖计划延伸到精神病者收留所、肢障训练机构、特殊儿童中心或临终关怀病人等群体,且规定申请条件是经济拮据的非营利组织、收容或援助者至少10人的机构,这些都是经过基金会多番讨论后订下的规则。

我们也促请知道这项消息的读者,如果你有接触到符合条件的非盈利福利组织,不妨也代为传达,促成好事,这不失也是功德一桩。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