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11/2018
金庸私人丧礼国家领导送花圈·送大侠最后一程
作者: bslim

(香港12日讯)笔名“金庸”的武侠小说泰斗、《明报》创办人查良镛上月与世长辞,享年94岁,其私人丧礼周一傍晚5时在香港殡仪馆举行,不设公祭,翌日出殡。丧礼接受花圈致意,灵堂外摆放众多花圈,横跨海内外政、商、文化及教育界,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等都致送花圈。

灵堂横匾写上“一览众生”

金庸灵堂以白色布置,金庸遗照外铺满白花砌成心形,横匾写上“一览众生”四字,据知是由金庸生前好友、著名美食家蔡澜亲笔题字。对联则是知名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为这位文学巨匠写上完美句号。

金庸除了是文坛巨匠,亦是一名报人。他一手创办《明报》,几十年来在传媒界屹立不倒,亦深受国家领导人看重。而灵堂内,亦有多名国家领导致送花圈。包括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韩正等,多名前国家领导如温家宝、朱镕基等人,亦有致送花圈,并放在灵堂右侧。

倪匡蔡澜马云殡仪馆致哀

金庸生前好友倪匡、蔡澜当天均有现身殡仪馆悼念金庸。

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除了送来花圈写上:“一人江湖,江湖一人”,也亲临殡仪馆致哀。

至于演艺界暂时见到杜琪峰与太太黄宝玲、许鞍华、钟楚红、刘德华、顾纪筠与老公陈仕炜、关心妍与丈夫杨长智、白雪仙及黄晓明等,亦有送花圈悼念。

据知,灵堂内放了2万枝白玫瑰,1万枝白兰花,3000枝白铃兰,铃兰的花语是幸福归来。负责布置灵堂的花店东主黄子钧不愿透露灵堂布置费用,但承认是他承办过最盛大的丧礼之一。

据报道,金庸的遗体预料会火化。

香港《明报》的报道指出,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早前曾发讣告表示,按金庸生前意愿,丧礼将以私人形式举行。

大马书迷赴港悼念

康文署上周公布,香港文化博物馆将于11月12至30日在“金庸馆”外设置吊唁处,让公众签署吊唁册。据报道,配合金庸丧礼,吊唁处周一只开放下午4至6时,有30多年书迷提早2个半小时到场,亦有马来西亚书迷远道而来,为“心中永远的大侠”送上最后敬意。

来自马来西亚的罗先生表示,他看金庸小说超过60年,直言“当今写武侠小说,除了金庸,无人可以跟他比”。

香港文化博物馆内的“金庸馆”于周一开始设吊唁处。 (互联网照片)

金庸馆开放供民众吊唁

据报,馆方前一天已在金庸馆外架设铁马,在金庸馆开放民众周一吊唁前,可见人龙等候进入;其后馆方每天将根据该馆开放时间(逄周二休馆),让市民到访并在吊唁册签署,直至12月30日。为保持通道畅通,馆方呼吁来吊唁的市民不用致送鲜花、花篮及花圈等。

金庸自1955年起在《新晚报》连载首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直至1972年完成封笔作《鹿鼎记》,历时28年,共创作15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成就非凡,先后获本地及海外多间大学颁授荣誉博士。

2005年6月,金庸获英国剑桥大学颁发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随即以81岁高龄,申请攻读剑桥历史学硕士及博士,2010年取得首个哲学博士学位。

金庸家乡海宁“侠客小镇”占地约计300多亩,今年9月动工,拟打造成为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并以金庸侠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特色小镇。(互联网照片)

金庸旧居附近
海宁建“侠客小镇”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共通逻辑,也就是文化终归要为经济发展服务才能体现价值,从事养鹿产业的金庸迷王老板深谙个中真谛。他已连续多年自资举办全球金庸迷联谊活动,然而从各地抵达海宁的金庸粉丝,却发现当地除了旧居以外并没更多“朝圣”景点。

目前,由海宁市注资65%联合在杭州有经验的文化公司将在金庸旧居的附近设立“侠客小镇”。据称,小镇占地将达2.6万平方公尺,既有主题民宿,也有体验中心,将成为金庸武侠的主题乐园。其实这正是个藉金庸武侠文化将当地产业升级的经济转型模式,毕竟海宁地处上海杭州之间,前有乌镇旅游的借鉴,金庸留给家乡的遗产便在这种发展逻辑中延续下去。

1924年金庸在海宁市袁花镇一个大宅院赫山房里出生。海宁查氏,家世显赫,文人辈出,算得上书香门第。

随着金庸在中国知名度不断提升,不断有金庸迷来到海宁想要找寻金庸儿时的足迹。在金庸首肯下,当地市政府凭藉查良楠的记忆,在1998年对金赫山房进行了全面复建,官方绘制赫山房五进大宅院的复建图。当图则到了金庸手上,他对着琉璃瓦的设计说“我家原来不是这样子”,最终五进院落的规模在金庸的要求下亦被缩减成为两进。

如今赫山房恢复了晚清民居风格,坐北朝南,墙高6公尺多,正中三间为厅堂,东西两侧为卧房、书房、厨房和起居室,屋宇分两进,每进之间有两公尺宽的南北向走廊,有墙门和天井。大门门楣之上,悬挂一方匾额“金庸旧居”,是著名红学家、金庸好友冯其庸题写。

金庸于1979年出席《明报》20周年报庆。左起为黄霑、金庸、林燕妮、张彻及倪匡,如今仅剩下倪匡一人在世。 (互联网照片)

金庸6次返浙江拒踏家门 
同父异母弟旧居守灵

中国浙江海宁市袁花镇是金庸的故乡,但金庸离乡之后6次回乡,却没有到访他出生的旧居;与金庸只见过一次面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查良楠,则在旧居“赫山房”为亡兄守灵。查良楠是农民,与查良镛(金庸)白净而丰腴的钟形面庞毫不相像,他皮肤黝黑,身形有些佝偻,双手布满了老茧。

香港《苹果日报》报道,查良楠比哥哥查良镛小19岁,良楠的生母叫顾秀英,良镛的生母叫徐禄,1937年日军侵华时期徐禄随丈夫逃难,途中患急病身故。其后查父续弦顾秀英,再相继生下四子二女。

1946年金庸回到袁花镇,向家人告别后便转赴香港,当年只有4岁的查良楠目送二哥的离开。

查良楠痴等兄长数十年

1951年,查父被处决,金庸提及听闻父亲被共产党杀害,在香港哭了3天3夜;而对于远在家乡海宁的查家却几乎是灭顶之灾,查良楠的母亲顾秀英要独立抚养6名儿女。“家里成份不好,哪怕是查氏同宗也不敢帮忙。平时干活都要被分配重活,别人割稻子,让我们去田里挖泥。”回忆令查良楠悲从中来,眼泪夺眶而出,他便一边哭一边微笑,想要把泪止住。

查良楠等待兄长的归来并非什么动人的亲情守望故事,取而代之的是数十年空空的盼望。1981年7月,金庸偕妻儿首次返乡,却并未造访查良楠家。

1997年查良楠家修房的时候,金庸曾经寄给他数万元人民币作为资助。其后查良楠的大女儿罹患脑瘤,需要做手术开刀施救,查良楠曾经多次通过姐姐查良琇(金庸亲姐姐)向金庸求助,然而却没有任何回音。镇上的人对此都颇有微词:“良楠的日子过得这么辛酸,回乡六次,捐了那么多款————对自己家人,哪怕和良楠吃个饭见个面总是应该的吧。”

查良楠也不知到为什么直到哥哥去世,两兄弟也不得见面。他总会一直自责于在饥荒年代,没有把父亲的坟保护好。

当被问及要不要去香港见哥哥最后一面,淳朴的查良楠只是说,“要等香港那边发来讣告,(他们)要我去我再去,不要打扰他家的计划。”

《苹果日报》》找到为海宁查氏家谱编纂者吴德建。吴德建为金庸父亲查树勋在族谱上写下的小传,写着“土改时蒙冤卒”。短短7个字,让金庸家族自中共建政以来所蒙受的冤屈被铭刻在地方的史料当中。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