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1/12/2018
比达友族华裔关系密不可分·互学语言互尊重
作者: niki

“Oh dingan,muu moh man keh?”(朋友,你吃饱了吗?)同一个意思,不同地区的比达友语却有不同的说法。就如华裔同胞,虽为一个族群,但却有各自的方言,比达友同胞亦是如此;一个比达友语,就可分为4种方言。

比达友族拥4方言

目前,比达友族占砂拉越人口占7.8%,即20万人。其中,90%的比达友族分散在4个县中,如伦乐、石隆门、古晋及西连县,少过10%的比达友族则身在诗巫、美里或民都鲁。至于少数比达友族则因工作或求学因素,在西马,如吉隆坡生活。

若以语言的不同来区分砂拉越比达友族,大致上可分为4种方言支系,即古晋县的比亚达(Biatah)占40%、西连县的布甲砂隆(Bukar Sadong)占30%、石隆门县的查格依(Jagoi)占25%及伦乐县的瑟拉勾(Selako)则仅占5%。

布拉达山(Bung Bratak)遗产协会(BBHA)主席拿督彼得米诺斯透露,古晋区的比亚达语言及石隆门的查格依方言比较类似,该支系的比达友人互相都可以听得懂彼此的方言;反观瑟拉勾方言是4个方言当中,最难听得懂。

750年前从西加里曼丹迁移至砂

“在英殖民时代前,整个婆罗洲是没有国界之分,也无边界线,而砂拉越的比达友人基本上都是从西加里曼丹迁移过来。”

他进一步解释,比达友乃婆罗洲原住民,源自西加里曼丹的内陆地区。他们大约在750年前因为各种因素而迁移至砂拉越。

他提到迁移的因素主要有3个,即为了有更多的土地进行稻米耕种、受瘟疫袭击而整个村落进行迁移,以及种族内乱。

彼得米诺斯指出,比达友4个支系当中,瑟拉勾是最后一批来到砂拉越的一群,即1930年代开始迁移至砂拉越伦乐县一带,而最后一批相信是在1963年。

“他们是从西加里曼丹的吉打榜(Ketapang)及坤甸地区过来。在西加里曼丹,他们自称为比卡迪/碧也/瑟拉勾(Bikatih/Biaeh/Selako),惟当他们来到砂拉越时,一律统称为瑟拉勾或瑟拉勾拉拉(Selako-Larra)。”

比达友族遵守禁忌,举凡族人的节庆都必须由祭司主持祭礼,以示对亡灵和先人表达敬意。(图:由王伟琪提供)

早期曾收养逾千华裔童

华人与比达友族关系密不可分,就如石隆门地区,几乎所有经商的华人都可以口操一口流利的比达友语,而比达友人当中更不乏会说一些客家话。大家互相帮忙,互相尊重,没有因为种族及语言的不同而产生隔阂。

彼得米诺斯透露,这是因为当年日治时期,许多华人逃难至印尼,当中可能有许多孩子因为不便长时间步行,导致父母被迫将他们留在石隆门,而住在边境一带的比达友族于心不忍便收养这些孩子,当时有逾千名华裔儿童被比达友族收养。

“因此,若你看到一些石隆门一带的比达友同胞长得像华人,或许他们的祖先很可能就是当年被比达友人收养的华人。”

坚信万物有灵尊敬大自然

彼得米诺斯表示,早期,比达友族主要以务农或狩猎为主,基本上他们坚信万物有灵论,而这些信念至今仍深深存在他们的脑海里。

他称,虽然现今的比达友族多已信仰天主教,不过部份仍保持祖先和自然崇拜的信仰,例如在每年的6月1日庆祝达雅节,以感谢神明让农民拥有好收成。

他笑言,在很久以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即6月1日当天是有情的年轻男女相互见面的日子。

“我们坚信,万物皆有灵,我们必须给予尊重,因为大地为人们提供资源,让人们能赖以生存,因此比达友人都很尊敬大自然。”

彼得米诺斯指出,自1960年至今时今日,偶尔还有“平安祝祷”(DoaSelamat)仪式,如斩鸡头洒血,不过主要还是那些持有传统信仰的人们进行。这主要是因为非天主教徒极少,再加上住的地区靠近市区,也导致这种传统仪式渐渐没落。

他透露,在1880年,锡盖山(Mount Singai)的教堂是最先设有小学的天主教教堂,以让当地比达友族接受教育。

早年,比达友族的战士会在头部或手臂系红布,代表吉利或势要打胜仗的意味。如今,没有战祸,但系红布的习俗仍代代留传,部落的孩子踢足球也会在头上系红色头巾,寓意旗开得胜。(图:由王伟琪提供)

人才辈出诞生10议员

另一方面,为能系统性管理比达友族相关事务及成为政府与民族之间的桥梁,古晋省与西连省各有一名比达友裔天猛公。

虽然相较于其他民族,比达友族占较少数,不过却人才辈出,包括前任玛士加汀区国会议员拿督安东尼诺耶、前任婆罗洲高原区国会议员拿督詹姆士达弗,以及现任西连区国会议员拿督斯里里察烈3位皆曾身兼国会议员及联邦正副部长一职。

除了3位国会议员,也包括7位比达友籍州议员,即欧巴区州议员莱秾米纳、石隆门区州议员拿督亨利吉纳、石联埠区州议员米罗西姆、曼旺区州议员拿督哲历苏西尔、打叻区州议员拿督罗伦沙嘉、打必禄区州议员拿督斯里麦哥玛因以及格杜区州议员玛丁朋。其中3位也身兼砂内阁部长与助理部长一职。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