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9/12/2018
何俐萍.悲苦背后的本南人
作者: peini0719

约30名本南人舟车劳顿到美里求诊,却因没钱或是不愿意回乡滞留美里长达一个月,暴露了本南人作为砂拉越的少数民族,却被定位为弱势民族,悲与苦似乎是他们世代摆脱不了的宿命。

绝大部份的本南人是文盲。文盲虽非他们所愿,却也因为缺乏强烈的求变欲望,且血液里流淌着游牧的基因,环境练就他们养成一种外界难以理解,以厚道的说法是随遇而安的性格,不思上进则是对他们苛刻的形容。

滞留事件再次为本南人引来了同情的目光,舆论聚焦在他们的悲与苦。苦情的背后,需要的不是泛滥的同情心,以理智、客观的论述,不管有多么凄凉悲苦的理由,若无心跳上教育的列车,他们终将会被时代涌来一波又一波的改变浪潮冲至社会的边缘。

事件最初由美里区国会议员张有庆揭露,一开始外界都把它当个案看待,各方的反应也超乎想像的冷静。但当《星洲日报》深入追踪报道时,不但触动朝野的神经线,连带一些社会团体、要求匿名的善心人士纷纷表示愿意资助本南人回乡。也从一开始,大家只看到问题的表相,一面倒的同情本南人,认定他们是受现实欺凌。

其中一名滞留的本南人是一村的村长,他把回不了乡的理由推托为新政府在数月前不再津贴他们回乡的车资。但一再的旁敲侧击,村长终于说实话,车资没有被取消,滞留的真正原因是他们不想回乡。即使有人愿意赞助车资,有人却临上车反悔,吐露回乡生活只会更苦巷的无奈。

砂拉越参组大马已55年,但本南人的命运始终与悲情、贫弱之间划上等号,这是社会、政府的失败,还是本南人本身也必须为他们至今还摆脱不了贫穷如鬼魅般纠缠着他们,背负一定的责任?

我们必须思考的是,当本南人长期被标签为落后、弱势、需要被特别关怀的一群,是否也间接造成他们不愿意丢弃手中无形的拐杖。社会人士因同情他们而愿意淘腰包资助车资是出于善意,但现实告诉我们,解决得了一时,却解决不了一世。车资只是他们面对万千问题的其中之一。

交通不便、生活在穷乡僻壤已被视为造成他们落后的当然理由,但这不能永远被当成他们可以不求改变,一味被动等待被施舍的藉口。贫穷不能一带又一带被“遗传”,受教育永远是改变宿命的起点。不仅是本南人,任何自认为是弱势的民族也亦然,唯有先自立,才能自强。正如古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政府真的是刻意在边缘化本南人吗?这种说法有欠公道,当然这其中必然还有可努力的宽广空间。比如本南人申诉,儿女要上学不但要走一段颇长时间的路程,还要冒生命危险坐船渡过湍急的河水。政府可以做的是,尽可能协助克服和除去儿女上学面对的交通和住宿问题,而国家基本提供11年近乎免费的教育,包括提供免费课本借贷和营养餐等,基本上已减轻他们很大的经济负担。

更重要的是,本南人必须有能保障他们温饱的谋生技能,为他们提供农业辅助等计划,过惯游牧生活的他们,需要靠定期的监督来确保他们的参与和投入度。正如本南女子编织藤篮的手艺纯熟,有独特的本土民族风味,如今就有非政府组织协助代售本南人编织的藤篮,让他们的手艺渐渐被世人所看见,近而受到认可。

但单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扶持是不行的,本南人本身的配合度和奋发努力才是改变的关键,他们需要的不是无止境的继续被保护,而是有意愿,有自觉的调整心态和步伐,逐步做到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