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2/01/2019
构筑大马最亮丽风景线·各族舞蹈多姿彩
作者: niki

唱一首民族之歌,跳一支文化之舞;炼一种多元之姿,照一道传统之光。

作为一门人体动作艺术,舞蹈可说是人类最古早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与民族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有着凝聚群众的魔力,随着舞蹈摆动的肢体语言,完好体现出人类最充沛的生命情调。

“再也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荡人心,原始人类无疑已从舞蹈中窥见那种最强烈的审美感受。”

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格罗塞(Ernst Grosse)在著作中《艺术的起源》中提到,舞蹈的作用在于“影响社会化”,在时移世易中逐渐形成人类世界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所以原始舞蹈的审美无疑是最直率和最完美的。

马来西亚以多元种族和文化见称,民族舞蹈亦是最能展现我国绚烂多彩的艺术管道。据大马旅游局网站资料,无论是马来人、东马原住民、华人还是印度人,他们的舞蹈总带有异趣色彩,让人为此着迷。

黄结游:学习各族舞蹈促进交流

国家文化艺术学院舞蹈系讲师黄结游此前接受本报记者李慧颖采访时指出,文化没有好坏之分,所有能够传承下来都是优良的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在本土看到华裔、巫裔、印裔、沙巴及砂拉越土著,都同在一间教室里练习华族舞、马来舞和印度舞,促进各族间的文化交融,借此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与认识。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开放、客观的心态去了解舞蹈的历史背景,把文化的精髓弥留下来。”

正如《礼记》曰:“观其舞,知其德”,传统舞蹈长久以来形成民族特有的符号、行为和价值观念,相较现代舞蹈的表现更具张力和感染力。各族传统舞蹈相映成辉,构筑了马来西亚的亮丽风景线。

●玛蓉舞(Mak Yong)
200多年前从泰带入丹

相传古时泰国南部北大年(Petani)常年征战,每逢皇室女子、皇后和公主的丈夫披甲上阵时,她们都会以玛蓉舞散闷消愁。这种舞蹈配合戏剧形式演出,透过剧情、音乐、舞步和咏唱,以国王、宫女和奴隶等角色叙述马来皇朝的宫内盛世。

根据历史记载,玛蓉舞自200多年前被带到吉兰丹,过后扩展到玻璃市和印尼。“玛蓉”二字源于主角女性“Mak”和英雄“Yong”,合起来为“Mak Yong”。由于北大年马来皇朝历史并未详细记载玛蓉的个人资料,因此对于玛蓉是来自民间还是宫中人物,就不得而知了。

●骑马舞(Kuda Kepang)
爪哇传动舞蹈重现凯旋场景

此舞不是江南大叔的“骑马舞”,而是来自爪哇的一种传动舞蹈。舞者骑在道具马上,伴随着鼓、锣和竹琴的节奏翩翩起舞,重现伊斯兰圣战的凯旋场景。

爪哇移民过后将骑马舞带到马来半岛,如今在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盛行,尤其是在我国柔佛州,通常是在婚礼或庆典上,由25至40人完成表演。

骑马舞的舞者骑在道具马上,伴随锣鼓咚咚,犹如在战场上凯旋归来的勇士。(图:星洲日报)

●杂宾舞(Zapin)
呈献欢快情调强调曲线美

风靡柔佛的杂宾舞,最初是由中东穆斯林传教士带进我国,旨在普及伊斯兰文明的历史知识。舞蹈呈献欢快、热烈和淳朴的情调,以优雅的手部动作,强调身体造型的曲线美。

另外,舞蹈服装则以色彩鲜艳的马来农民服装为基础,彰显劳动民族宽广的胸襟和坦荡的态度。

杂宾舞的舞者穿上色彩鲜艳的马来农民服装,通过舞步带出劳动民族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图:星洲日报)

●久贾舞(Joget)
马来人最通俗传统舞蹈

久贾双人成舞,是我国马来人最通俗的传统舞蹈,源于葡萄牙民间舞蹈,在16世纪于香料贸易时期传入马六甲。该舞蹈活泼朝气,舞步优雅轻快,又不乏幽默调皮,舞动青春的美好。

久贾舞双双对对,舞出男女两情相悦的美好。(图:星洲日报)

●烛光舞(Tarian Lilin)
舞者持盘子随烛光起舞

在乐师的围绕下,一群舞者手持盘子随着烛光起舞,他们必须确保小盘中的蜡烛直立不倒。据闻,烛光舞源自印尼苏门答腊岛,当时有一名女孩丢失未婚夫的戒指,直到深夜依然循着盘子上的蜡烛寻找失物,后来人们把她找寻戒指时的动作延伸出“烛光舞”。

烛光舞的舞者模拟女孩拿着蜡烛在夜间寻找失物的动作。(图:星洲日报)

●马来武术(Silat)
马来武术兼舞蹈艺术

马来拳既是一种能致人于死地的武术,也是一种舞蹈艺术,同时是我国最古老的马来传统之一,动作极具观赏性。

●中国舞龙
属中华文化传统标志

龙在中国文化是一种神秘的动物,象征高贵,而舞龙表演一般是在农历新年进行,以为来年带来好运兴隆,祈求平安吉祥。

一支舞龙队通常有逾60人,龙会跟着绣球不断地更换扭、挥、仰、跪、跳和摇等多种姿势,展示了完美的协调性。如今舞龙文化已遍及中国、东南亚、欧美、澳洲和纽西兰等华人集中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标志。

●印度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
宛如流动诗歌灵动十足

婆罗多舞是印度的一种经典舞蹈,取材于古印度史诗,因此整支舞蹈宛如一首流动的诗歌,灵动十足。该舞蹈意味Bhava(情绪)、Raga(音乐)、Tala(节拍)和Natyam(动作),有逾100种舞步和舞姿,因此要跳好必须经过多年苦练。

●苏马绍舞(Sumazau)
沙卡达山族男女合舞

沙巴卡达山族盛行苏马绍传统舞蹈,这种舞蹈一般出现在宗教仪式和日常生活中,或用以庆祝水稻丰收和驱赶邪灵等。与英雄舞和犀鸟舞不同,苏马绍舞由男女合舞,舞姿轻柔舒缓,仿如鸟儿飞翔。

苏马绍是卡达山族的传统舞蹈,一般出现在宗教仪式、日常生活或稻谷丰收的场合。(图:星洲日报)

●犀鸟舞(Datun Julud)
砂肯雅族女性传统舞蹈

过去每逢部落勇士猎头归来或丰收庆典时,肯雅族人都会跳起犀鸟舞,象征欢乐和感恩。如今犀鸟舞是砂拉越肯雅族女性的传统舞蹈,手持犀鸟翎毛做成的漂亮羽扇,犹如拿着神鸟的翅膀翩然起舞。

●竹竿舞(Bamboo Dance)
竹竿置地面跟随节奏拍击

表演竹竿舞时,人们会手持2根长竹竿以脚踝的高度置于地面上,竹竿随着轻快节奏的鼓点相互拍击。舞者必须矫健灵活地越过竹竿或跳入竹竿之间,否则脚踝会被2根长竹竿夹住。

表演竹竿舞的人必须身手矫捷,灵活穿梭于不断击合的竹竿中,以免脚踝被夹住。(图:星洲日报)

●中国舞狮
为春节及庆典表演助兴

舞狮是一种东亚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在大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和越南等地都广为流行,一般是在农历新年期间、开张或迎宾庆典进行表演助兴。

我国舞狮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记载,基本份为北狮与南狮2种表演形式。以前,舞狮是一项结合武术与体育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如今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象征吉祥和驱邪辟鬼。

●英雄舞(Ngajat)
砂伊班族传统舞蹈

砂拉越伊班族的传统舞蹈“英雄舞”通常出现在犀鸟节(GawaiKenyalang)上,表演者普遍为男性,头戴精美头饰,手持华丽长盾,让人仿佛回到那个伊班族威风凛凛的时代,把舞蹈献给凯旋归来的部落勇士。

●邦拉舞(Bhangra)
表演者踏鼓载歌载舞

邦拉舞是锡克教的一种民间音乐和舞蹈,常见于丰年祭、婚礼和新年等节日。表演者踏着朵尔鼓(dhol,一种双桶鼓),舞者随着隆隆的鼓声载歌载舞,精彩绝伦,后来在宝莱坞电影中更被大量运用。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