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4/01/2019
加快药物研发·中国复制首批“失眠”猴

(中国.北京24日讯)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透过敲除关键基因的方法,复制出5只生物时钟紊乱的猴子,这也说明实验用疾病模型猴批量复制成为现实,全球实验动物使用数量可望大幅降低,也将加快药物研发速度。

动物使用量可大幅降低

综合新华社和中国科学报报道,这批复制猴将用于生物节律的研究,而生物节律紊乱与睡眠障碍、阿兹海默症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忧郁症精神类疾病,以及糖尿病、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相关。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和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刊登在中国综合英文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封面。

报道指出,在严格遵循科研伦理的前提下,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团队首次透过敲除关键基因的方法,获得5只生物时钟紊乱程度不一的疾病猴,并从中选取一只紊乱特征最明显的狝猴作为复制原型,透过采集它的体细胞核,最后获得5只复制疾病猴。

这批复制猴中,最大年纪超过半岁,最小也有3个月。报道指出:“至此,疾病猴的构建难题被攻克。”

团队在2016年首次利用CRISPR/Cas9方法,敲除了猴胚胎中的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繁殖一批缺失BMAL1的狝猴。这些猴子的昼夜活动紊乱且有睡眠障碍,也表现出类似焦虑和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基于遗传背景,加上体内不同细胞的基因型有差异,上述症状在这些猴子身上表现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不是理想的动物模型。

全球药物研发目前使用大量实验动物进行药物安全性和代谢检测,并招募众多临床实验人群进行药效评估。随着疾病猴批量复制技术不断成熟完善,未来全球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可望大幅降低,临床实验人群服用无效药物的比例也将大大减少。

蒲慕明说,团队下一步将继续优化“基因修饰、体细胞克隆技术”,研制患有各类脑疾病的疾病猴,借以绘制“全脑神经联接图谱”,并研发更有效的脑疾病治疗手段,提升药物研发效率。

小鼠果蝇制约治疗研究

之前,研究生物钟紊乱问题的科学家都是用小鼠、果蝇作为实验动物,这些动物模型与人类差异极大,制约了科学机理和治疗手段的研究。

2017年,世界首宗体细胞核移植复制猴“中中”、“华华”姐妹诞生,至今已1岁多,标志着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复制时代的到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透露,姐妹俩半岁时就断奶回群,与2只野生型狝猴“开开”、“心心”一起生活。

网民对于复制疾病猴的意见不一,有人说:“复制也是生命吧?”、“以后可以复制器官吗?”、“担心人猿崛起哦!”、“可怜的动物”、“复制人还远吗?”、“好可怕!”。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