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0/02/2019
​大马数据新闻先驱郭史光庆:数据好好玩,也谈媒体乱象……
作者: 本刊白慧琪、摄影:本报陈世伟

媒体人郭史光庆近年在马来西亚乃至亚洲一带推广“数据新闻”,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图:星洲日报)

历史事件是不同世代青年的养分。20年前有一批烈火莫熄世代,当中有人投身政治,活跃于现今政坛,也有人加入非政府组织献身公民社会运动。同是烈火莫熄青年,郭史光庆当时选择进入媒体行列。

20年后,政党轮替了。这个烈火莫熄青年间中从菜鸟记者升职编辑,再出国深造,学成归来后向各家媒体推广新型报道方式“数据新闻”。虽然身份一再转变,他由始至终目标清楚:推动社会改革、政治民主化。

媒体人郭史光庆近年在马来西亚乃至亚洲一带推广“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问起他的背景,2000年烈火莫熄后两年,入读马来西亚工艺大学化学工程系,活跃学生运动。其他学运伙伴还有现任士姑来区州议员陈泓宾和柏伶区州议员邹裕豪。

因为在那个时候进入大学,又接触学运,郭史光庆开始思考,社会有那么多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毕业关头,他希望继续参与推动社会改革,为弱势群体发声。恰好一家网络媒体新推中文版,纵使没有采访经验,但工作符合理念,他又充满热忱,就去试试看。“不会做新闻就从头学起,我注重的是符合我想改善社会的效果,所以我愿意去学。”

在网媒8年,他从中文版做到英文版,从记者做到编辑。他形容当时网媒还处于幼儿园状态,未能好好运用网络科技把资讯带给观众。过了三四年,他有了进修的念头:如何才能以更加符合时代的口味和方式,来制作有素质的新闻资讯?

他注意到数据新闻,至今在马来西亚还是很新的报道方式,本地媒体科系也都没有这门课程。申请英国、美国、澳洲等地奖学金多年,终于等到美国的好消息。2013年郭史光庆到纽约大学(NYU)攻读新媒体与新闻创新硕士,数据新闻只是其中一个科目,老师是《纽约时报》两位最好的数据新闻记者。

把数据新闻带来东南亚

从前在新闻线上,以选举成绩分析趋势或投票行为,都只是简单的从数据找新闻。“数据可以很好玩、生动。数据新闻可以是个性化的新闻体验,颠覆传统接受资讯的方式,不再只是资料。你给我一些个人资料,我可以在数据中找到和你相关的。”

郭史光庆举例,《纽约时报》制作的互动式新闻“比起出世那年,你的家乡变热了多少度?”(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8/08/30/climate/how-much-hotter-is-your-hometown.html)。

《纽约时报》制作的互动式新闻,读者可以在网站中选取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小镇,对比自己出世那年与现今最新的温度,以此呈献气候暖化新闻。

读者在网站中可以选取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小镇,对比自己出世那年与现今最新的温度,以此呈现气候暖化新闻。数据新闻可以把新闻玩得有趣,更贴近读者。

完成了硕士学位,郭史光庆继续进修,学写程式、网页设计,参加媒体创业课程,到谷歌总部学习开发给媒体的工具。他被派到美国国际公共广播电台(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PRI),累积数据新闻实作经验。当初申请奖学金他就填写“希望把数据新闻带来东南亚”。留美3年后,他回马推广、培训,以及与媒体合作制作数据新闻。

509政权轮替后,他又有新计划,说服新政府开放更多数据让公众使用。“数据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身处的环境、社区和国家。政府开放数据的话,可以鼓励人民参与决策过程,才是开放式民主。”

对媒体,他推动数据新闻;对大众,他推广数据如何遍布生活,又能如何运用。郭史光庆想提醒民众,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数据,好比骨痛热症、车祸宗数、地方政府检举餐馆的卫生情况等。加上民间有各领域专业人士,郭史光庆相信,结合各层级政府机关、媒体和民间专业人士,建立起善用数据的生态,运用在公共事务上,能推动社会进步。

他在脸书开设“Hacks/Hackers Kuala Lumpur”群组,召集媒体人和科技人一起研究媒体与科技如何结合。交流中他也发现,这些专业人士很多都很想尽一份技术能力,帮助公共利益的事。”

媒体不用斗烂斗色情

网络时代,媒体面对很多垃圾资讯抢走受众的注意力,造成比较有营养的内容处于劣势,媒体进而斗烂,以腥膻色内容吸引注意力。美国走一遭,郭史光庆见识欧美媒体如何应对媒体乱象。“美国媒体关注,年轻人如果没有在养分中成长,未来一定会影响国家发展。”他们对媒体存亡讨论更为深入,媒体即是维护民主最重要的一环,若因流失观众而导致媒体倒闭,会引发更大的危机,少了监督政府的第四权。

2013至2015年郭史光庆在美那些年,当地媒体刚开始用Snapchat做新闻。媒体设想,还有很多年轻人对有素质的内容有兴趣,所以得根据他们接收资讯方式去接触他们。各家媒体都在摸索、实验在社交媒体上与读者有互动,把内容推给读者,因而研发出不同的技术和工具。

“现在我回来想跟大家讲,你们不用斗烂斗色情,可以把严肃的课题做得好玩,这是可能的。”郭史光庆认为,媒体乱象从爆发到改善是一进程,欧美之后,亚洲各国跟上脚步,处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其实有很大的优势去跳过那些失败的经验。

然而在他看来,马来西亚媒体圈相对封闭,本地中文媒体少看欧美的出路是什么,从而吸取经验,避掉陷阱。再来是媒体公司短视,注重社交媒体立即成效,推出最快看到点赞、没有营养且成本低的内容,没有考虑长远结果。

还有一个严峻问题,郭史光庆坦言连欧美媒体也还没有解决方案,就是亏损。“美国只有几家大报有在赚钱,《纽约时报》靠用户订阅,因为他们素质太好,让人觉得物有所值。”媒体要如何在网络上赚钱,又能维系操作至今还没有有效方式,各家媒体还在尝试着不同方式。

郭史光庆制作的数据新闻,让读者模拟原子弹威力。

郭史光庆制作的数据新闻,让读者模拟原子弹威力。

要考虑哪个优先:网络?报纸?

郭史光庆认为,本体媒体应尽快转型。“本地媒体圈相对舒适,因为还有人在看报纸。

一些媒体人觉得马来西亚媒体市场可能是例外,10年后报纸还能卖,因此在网络的资源分配就少了。”说实在,他不看好报纸的前景,因为东南亚市场更为开放,欧美、亚洲的文化、产品都能进来,若传统媒体再不转型,未来可能无法面对浪潮。

内容为王,马来西亚中英文媒体也有不错的内容,问题在于包装或呈献方式吗?

郭史光庆提醒,新闻的呈献媒介影响了作业方式,媒体决定网络或报纸哪个媒介优先,直接影响整个制作流程。情况和当年电视机出现时一样,新闻画面变得很重要,事件要在2分钟内讲完。

《纽约时报》转向数码优先,内容先考虑网络上怎么传播,完全颠覆过去先报纸排版好了,再把内容转去网上的传统作法。网络时代,记者要兼顾现场直播、推特,不仅颠覆新闻产制流程,还得跟读者建立关系。现在的新闻作业除了快,还注重视觉及互动,甚至可以请读者提供消息,或由读者投票兴趣喜好,参与新闻策划方针。欧美媒体还有编码人员参与内容产制,制作互动新闻,而非只是后台技术支援。

以郭史光庆在美国的经验,编辑室除了编采人员,还有程式编码、设计师参与新闻讨论,媒体的跨领域人才合作很重要。然而在马来西亚,媒体通常没有很好的机制,让新闻人员按部就班掌握新知识和技能。记者需要技术提升,但不能期望他们什么都会,而且都做得很好。工作太累,又没学到新东西,媒体最终面对人员流失。

郭史光庆:媒体不用斗烂斗色情,可以把严肃的课题做得好玩,这是可能的。(图:星洲日报)

烈火莫熄世代塑造了我

谈新闻,郭史光庆聊得起劲。请他试想时光倒流,他会否还会成为我国的数据新闻先驱?

“其实我原本要当医生的。”郭史光庆说了一个很普遍的志愿,可是后来大学念了化学工程,前两者都和媒体不着边。原来,当时他考量,中五毕业后得到另一所学校修读大马高级学校文凭(STPM),且录取医学系的可能微小,不如直接以大马教育文凭(SPM)进入化学工程系,接下来4年的大学人生就有保障。

往回看,郭史光庆没有后悔,如果为了STPM而延迟2年进入大学,生涯一定改变。

“2000年至2005年,学生运动走向低潮,活动越办越少人参与。2004年大选阿都拉获胜,一片歌舞升平。如果我迟两年进大学,就不会接受那些熏陶。”

郭史光庆是烈火莫熄世代,但他认为,“不是因为我这个人有什么特别,而是那个年代就是会塑造一批这样的人,而刚好我就是那一小批人。”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