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3/02/2019
二战炮火轰炸成墟·圣迈克与诸天使教堂·山打根奇蹟

圣迈克与诸天使教堂的至今已有130年历史,是当时北婆罗洲首座以石头搭建而成的教堂。小图为教堂内部一览。

■报导/张晓林

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节》

若提及山打根著名的历史古蹟,就不得不提这座北婆罗洲(如今为沙巴)首座主要以石头建造的教堂,被誉为“山打根的奇蹟”——圣迈克与诸天使教堂。

它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即1945年6月5日遭日军以炮火轰炸,被炸得只剩下石牆,沦为废墟。它曾是死亡行军战俘长途跋涉的露宿地点,约1500个澳洲俘虏在教堂裡度过一夜。

教堂内挂有“开到水深之处,经历信心之旅”条幅作为题证,是引用路加福音5章1-11节经文,诉说耶稣上了彼得之船,指挥彼得将船开到水深之处捕鱼结果大丰收;彼得看见耶稣的奇妙作为,就向祂认罪悔改,与同伴放弃一切跟随耶稣。

最古老石头建筑

圣迈克与诸天使教堂位于埃尔顿山(Elton Hill),是全山打根最古老的石头建筑。由英国牧师威廉亨利埃尔顿(Rev.WH.Elton)在1888年发起,历经长达13年才建好。

这座教堂是由纽西兰建筑设计师本杰明·芒福德(B.W.Mountfort)设计,他是根据位于纽西兰的一座基督教大教堂作为基本设计概念,该教堂后来毁于2011年发生的一次地震。

1888年,埃尔顿在英国接受圣公会会督佐治豪斯(George Hose)任命,到当时的北婆罗洲担任牧师,为当地人民提供灵性上的需求。埃尔顿是于1988年9月2日抵达山打根,开始他在北婆罗洲的事奉生涯。

教堂初始是由赤铁树(Belian)木板製成,其次由砖头与石头堆叠而成。据传,该教堂靠近森森大道的窗户,是使用从香港远洋寄来的白色石头作为装饰。这些石头是由埃尔顿与当时政府定下契约,政府委派一些囚犯从森森,搬运石块到建造教堂的地点,当时的石块搬运费为每立方码1令吉25仙,每平方英尺重达140镑,教堂的每块石头均是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地互相堆叠。

1893年9月29日,由北婆罗洲总督查理斯万德路克力为教堂主持奠基仪式,当日也被定为圣迈克日(St Michael Day)。之后,埃尔顿却面临缺乏资源的问题,甚至没有足够资金从香港聘请石匠来完成兴建工程,为此埃尔顿决定亲自培训石匠,务求将教堂建好。

这时,有一位化名为“阿徐”(译音:Ah Chee)的男子愿意担任埃尔顿的领班,跟随他学习建筑技术,全力协助埃尔顿建造教堂。

于1988年,为纪念教堂成立100週年,该教堂设有一座100週年的纪念石,地下藏有2个时空胶囊,期限分别为2038年及2088年。

由于运输石块的船隻已破损,当时查理斯万德路克力原本答应在临离职前,免费提供6名囚犯搬运石块,后来查理斯万德路克力却不知何故改变主意反悔。在官司中,埃尔顿胜诉,法院判处查理斯万德路克力须赔偿圣迈克与诸天使堂多达1000令吉,作为违反契约的赔偿金。

后来,埃尔顿仍不死心,便与“阿徐”签约,以每块石头14令吉搬运费,由“阿徐”担任领班来聘请工人搬运石头,继续教堂的兴建工程。直至埃尔顿返回英国休假,再度回到山打根后,他便开始著手建筑以花岗石为主要材料的教堂中殿,直至1906年9月30日,为期13年的教堂建筑工程才算正式竣工,由埃尔顿继续担任该教堂牧师,直至后来于1914年在英国逝世。

教堂裡有2座经历二战时期的长椅,其中一座更被北婆罗洲总督查理斯万德路克力坐过。桌椅靠背与座板未经过任何切割,以原木长度製作而成。

彩色玻璃具历史价值

2003年,来自澳洲悉尼的莱妮斯维尔(Lynette Silver)见到圣迈克与诸天使堂的玻璃窗口贴色彩纸。她突然想到如果那是真正的彩色玻璃艺术,就能让整个充满历史的教堂更有意义。

回到澳洲后,莱妮斯维尔积极找有心人士来赞助制造彩色玻璃的费用。2005年4月24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60周年,澳洲士兵的家属乐意捐助,筹了超过澳币10万来完成3幅彩色玻璃。这些彩色玻璃由悉尼著名的彩色玻璃艺术家费力韩德(Philip Handel)设计及构思,以圣经里的彼得与天使们的经文来作为彩色玻璃的题材。

教堂内建有3幅主要且极具历史价值的彩色玻璃,当中包括位于教堂南北面的“友谊之窗”及“纪念之窗”(The Window of Remembrance)。

“纪念之窗”的设计概念为纪念在二战时期,被迫踏上死亡行军之路的英澳战俘,澳洲士兵后人为感激当时的沙巴人民冒著生命危险,为飢渴的战俘提供食物与水,甚至为战俘提供庇护的地方。该幅彩色玻璃的周边大量使用蓝色玻璃,象徵著连接马来西亚、英国与澳洲的海洋。

位于教堂南面的“友谊之窗”。

“纪念之窗”是为纪念二战时期,曾经为踏上死亡行军之路的英澳战俘伸出援手的沙巴人民,他们为飢渴的战俘送上食物与水,而彩色玻璃中的蓝色意味著连接马、英、澳三国之间的海洋。

在历经二战被战火炮炸成废墟,负责重建教堂的建筑师后裔捐赠一副彩色玻璃予教堂,以纪念该建筑师的贡献。

该幅彩色玻璃的上半幅是引用《使徒行传第12章》经文,上面画有闪耀著圣神的天使,背后是红宝石色,以彩虹色玻璃将画中的天使包围起来,象徵著世界将被和平包围,未来充满希望。

南面的“友谊之窗”是以《使者行传第27章》作为设计主题概念,彩色玻璃中描绘的场景是天使向保罗与船员们对话,同时也生动描绘惊涛骇浪及猛烈的海风,配上船员痛苦万分的表情,形成一种混乱且极度焦虑气氛。

彩色玻璃底部分别画有象徵“友谊之手”以及象徵澳洲、英国与沙巴的鲜花,以配合这幅彩色玻璃的主题——和平。彩色玻璃上分别由2句短语,包括马来语的“彼此相爱”及英文“朋友永远的爱”,强调马、澳、英三国之间的友谊与和平关係。

北面的“友谊之窗”是以《使者行传第8章》作为设计主题概念,即菲利普与埃塞尔比亚。这幅彩色玻璃与其他彩色玻璃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这块玻璃是阐述《使者行传第8章》整体故事的大致轮廓,而非章则裡的其中某个时刻或情节,而这幅彩色玻璃的创作概念为展现《使者行传》裡的中心思想。

在黑白老照片中,圣迈克与诸天使教堂早期建筑外观。

教堂的早期内部一览。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