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7/02/2019
拉曼大学学院创校50周年——“拉曼人”话当年
作者: 報道:本報 王麗琴、陳靜慧

报道:王丽琴、陈静慧

60年代的马来西亚,大学学额有限,高等学府缺乏,许多学生没有升学的机会。在1968年,我国只有马来亚大学一所大学,每年平均只能容纳约2000名学生。

华校高中毕业生,基于入学资格的限制,有意升学但不得其门而入者大有人在;注重教育的华人社会因此积极发动筹款,以争取创办独立大学。

不过,华社创办独大的意愿不仅不获当时的联盟政府认可,甚至连马华公会也不支持独大的创办。马华时任总会长敦陈修信甚至把独立大学要在马来西亚这样的环境下成立,形容为有如“铁树开花”。

为了解决华裔学生深造的问题,马华公会于1968年成立一个委员会,倡议创办拉曼学院(现称拉曼大学学院),以解决华裔学子入学无门的问题。

征得国父东姑阿都拉曼的同意,以他的名字作为校名,拉曼学院(Tunku Abdul Rahman College),于1969年2月24日诞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史篇掀开了新的一页,也大大提高了华裔子弟日后进入大专院校的机会。

目前坐落在文良港的拉曼大学学院总院,有个很好听的别名——红砖城。拉曼学院由初期创立时的七百多名学生及四处租借其他的校舍作为上课地点,直至现今已培育了超过20万名学生,以及拥有优美的校园。

配合今年是拉曼创校50周年,本报约访多名“拉曼人”畅谈当年在拉曼校园的生活,共同抒发对拉曼浓浓的感情,包括了该院时任署理注册主任陈灿松、该院工艺学院第一任院长拿督甘武(访问不久后即病逝)及情牵拉大三十载的前校长丹斯里黄丽绥。

经过50年的漫长岁月,现年78岁的陈灿松打开记忆闸门,娓娓道来当年拉曼学院的建校事迹。

●陈灿松(时任署理注册主任)

  一步一脚印,见证拉曼学院的诞生

现年78岁的陈灿松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表示,本身在70年代中已经离开拉曼的工作岗位,但对他来说,这只是名义上的离开,实际上还是有牵连及怀揣着一份期许,希望拉曼可以做得更好。

陈灿松和伙伴们一步一脚印筹备建校,并亲眼见证了拉曼学院的诞生;他甚至将拉曼看作是自己的亲人,时时刻刻关注这所学府的动态。

当年毕业于马来亚大学历史系的陈灿松,于1965年毕业后,在马大行政部上班,主要是处理学生福利、学生录取、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他在一场讲座认识了时任马华总会长敦陈修信,也是后来的拉曼学院创办人。

“我在马大读书时很活跃,争取学生的福利,在讲座会上也向敦陈修信提问,随后对方的政治秘书来找我,问我什么时候毕业?”

“我说我今年就毕业,打算毕业后当老师。”后来,陈灿松获得母校马大提供的工作机会,进入了马大行政部工作。

就在马大工作了接近3年后,由于他无法认同当时的学生录取制度,因此离开了当时的工作岗位,但在这3年的工作期间,他学习了很多,包括如何录取学生;而陈修信当时再次找上他,表示想成立一所学院,惟当时并未取名。

“他(陈修信)叫我写建议书,我说最主要的是学生在毕业后要找到工作,从这个作为出发点,然后所提供的科系必须着重于专业科系,如会计、特许秘书、工程以及技术上的专业。”

就这样,陈修信当时成立了工作委员会,研究如何成立学院,由已故丹斯里许启谟领导,委员会成员很多是来自马大的教授和高级讲师,也包括了陈灿松,一同把拉曼学院的蓝本写了出来。

筹办建校时仅有3名职员

陈灿松指出,当年拉曼学院获得政府批准成立后,在筹备建校的时候,仅有3名职员,除了自己,另两人是胡炳生和李克芬,所有事情都是他们3人“一脚踢”。

“早上的时候,我们自己开办公室的门,然后扫地、煲水,做一些打杂的工作。”

“然后我们就去物色老师,全部在教育部里面,他们是很高级别的,其中一人是拿督甘武,是当时的教育总监,还有两名老师,当时是州的教育局长。”

他说,找到了老师,接着就是要向其它学校借课室用作上课用途。

就这样,拉曼学院于1969年2月24日开课,当时是借用吉隆坡蕉赖工艺中学、日间师训学院以及工艺师训学院的校舍。

两年后,也就是1971年11月5日,拉曼学院获得政府分配在吉隆坡文良港一段191英亩的土地,于是开始建校,直到1976年7月19日校舍竣工。

他说,当时为了要有足够的建校资金,因此需要到外募捐。

陈灿松坦言,虽然当时的职位是署理注册主任,但在建校的初期,并没有分得太清楚。

“基本上什么都做,包括了募捐、学校的考试系统、学生事务、筹备建校舍的工作等等,几乎是一脚踢。”

他说,虽然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但当初就带着为教育的一颗初心而来。

陈灿松指出,当时第一个学系是大学先修班,李克芬是这个学系的院长。

“接下来我们要依照蓝本走,必须要提供会计、商业学等等的科系,以及设立文理学院等等。”

“当时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学生因马来文科目不及格,无法选读心目中的科系,而在我面前哭。很多学生的成绩很好,惟马来文科目不及格,因此无法考获一等文凭。”

“当时就想来想去怎样帮助这些学生,可是,由于已经制定录取资格,因此不能随意录取学生。”

陈灿松是在1976年离开拉曼,而当时选择离开主要是因为拉曼学院人事上的变动。

甘武生前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分享他推动拉曼创办工作及学院发展的历程。

●甘武(第一任工艺学院院长)

 “信任”是最密切的关系

甘武忆述当年的情况时说,入读拉曼的学生必须要适应以英语为主的教学媒介语。因此,当时在拉曼任职的讲师可谓功不可没。

他生前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在推动拉曼创办工作及发展的历程中提到,在拉曼教学的讲师都很尽责,他们不但使用英语教学,还会以马来文解释,让学生能够深入明白。

“我还记得,当时在拉曼执教的讲师告诉学生们不要感到害怕,听不懂或学不会,没有人会骂你。在那个时候,也没有人会去批评讲师或教职员。如果真的有人这么做,相信没有讲师愿意留下来。”

“讲师们会尝试使用马来语翻译和交流,也会使用课本作为辅助教材。师生们彼此宽容对待及和谐相处。拉曼也不会出现讲师因面对教学压力而离职,或学生被迫要重考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信任”成为了师生们之间最密切的联系。

黄丽绥大半生奉献给教育事业,而在拉大的生涯,也成为她人生最具挑战和丰富的一章,
也因为她和伙伴们在当年的付出,才奠立了拉大今天的规模。

●丹斯里黄丽绥(前校长 任期1996~2002)

  拉大生涯是人生最具挑战的一章

现年80岁的拉曼学院前校长丹斯里黄丽绥,大半生奉献给教育事业,而在拉大的生涯,也成为她人生最具挑战和丰富的一章,也因为她和伙伴们在当年的付出,才奠立了拉大今天的规模。

黄丽绥于1964年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后,跟随丈夫林忠群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一年,之后在剑桥大学当博士后研究助理。

1971年,当黄丽绥的丈夫受聘为马来亚大学教授,夫妻俩返回马来西亚。同年12月,拉曼学院理事会的一名成员找上了黄丽绥,指拉曼学院推出理学学士课程,请黄丽绥帮忙。

黄丽绥坦言,当时并不晓得拉曼学院,但由于对创办的事宜有兴趣,因此就答应了。

就这样,黄丽绥从1972年正式开启在拉曼学院长达30年的教育生涯,直到2002年离开该院校,成为拉曼大学(优大)创校校长。

拉曼学院

创立初期的面貌

万事起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黄丽绥说,当时为拉曼学院的学生筹备物理实验室也不简单,看到创校初期的艰辛与困苦之余,也从中展现出创校团队为教育奉献的精神。

黄丽绥指出,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马来西亚私立教育的自由化,拉曼学院的入学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黄丽绥上任校长之前,该校经历了学生入学人数下滑的趋势,从最多的8300名学生下滑至7200名。

她表示,由于意识到这严重的趋势,因此研究了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并采取大胆的措施,包括落实学分转移和学分累积、在一个学年内引入更灵活的三学期制度、推出高级文凭课程,也为高级文凭毕业生创建一个为期14周的暑期旅行,前往英国校园学习,以获取大学荣誉学位,而这形式也是马来西亚首创。

此外,除了槟城,也建立另外4个新分校,即位于霹雳、柔佛、彭亨及沙巴。她说,回望过去,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皆取得了成果。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