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6/03/2019
李群熙 · 走入历史的新山大马巴刹

闻名遐迩的新山大马巴刹于上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式结束营业。翌日,即本月一日,业者搬迁至不远外的苏丽雅花园公市重新开业。

这几天,旧址已在拆除中,标志著历经37年的大马巴刹终于走入历史。拟议中的新建筑物会否在几年内建竣,到时,旧营业者又会否迁回旧址,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

1976年,由大马发展商兴建的大马花园建成,5年后,在花园的中心点建立一座巴刹及小贩中心,称为大马巴刹和大马小贩中心,归新山市议会管辖。

隔年,1982年9月1日,巴刹正式启用,迄今整整37年。与巴刹毗连,也与巴刹齐名的大马小贩中心,也差不多于此时开业,两者相得益彰,增添热闹。

本来,小贩中心亦在此次的搬迁计划中一起搬离,却因新地点摊位不够,故暂时未搬,一旦有合适的地点,小贩中心亦难逃被迫迁,走入历史的命运。

大马巴刹共有144个摊位,售卖各种物品,计有:鱼虾、蔬菜、肉类、水果、杂货及处于较偏僻的猪肉摊,应有尽有。摊主包括三大民族,以华裔为主,各民族商贩在此营业30多年,和睦相处,鲜少争执与冲突。搬离时,大家都依依不舍。

这巴刹位于世纪花园、大丰花园和本身的大马花园等邻近的中心位置,堪称黄金地点。居民以华人为主,附近又少有竞争者,加上租金廉宜,摊主勤奋工作,因此,开业以来生意兴隆,顾客除了附近的居民外,甚至有远至彼岸的新加坡客。每当周末或节日,一踏入巴刹大门,就可以听到此起彼伏的喧闹叫卖声,闹哄哄的,充满朝气和活力。

37年来,不仅让商贩得以养家糊口,好多业者还有能力供子女受高等教育。值得一书的是,大马巴刹和小贩中心都曾通过义卖等活动,为华教筹款为民族教育献点棉力。

由于地点优越,因而早在20年前就有人对此地点虎视眈眈,1998年,也出现以发展该地为现代化商业中心为名的建议,欲迫使两中心迁移,造成商贩人心惶惶,担心失去饭碗。

面对迫迁,一贯以捍卫小商贩权益为己任的新山小商公会,遂义不容辞的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向有关者提出数项诉求,包括:(1)提供适合的营业地点。(2)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3)合理的租约和租金等。

经过整整20年时断时续的艰难曲折的谈商,终达到双方皆认可的协议,基本上圆满解决。新地点离旧址不远,方便老顾客继续前来光顾,而且设备尚算齐全,空间宽敞,空气流通,比30多年历史的旧巴刹干净整洁卫生。

笔者曾任公会义务秘书多年,就我所知,谈判能顺利解决,公会出面协调是成功的主要因素,而担任公会总务近20年的许炳正功劳最大,没有他的机智、灵动和坚持,不可能取得这么合情合理的合约,如租金一项,对方的开价是每月1000令吉,但在一次谈判中,他技巧地掌握机会,把租金降低到每月约一百令吉,而且在合约的三年内,不得起租,为众多同业省下许多租金。

另外,已故陈育荣会长,现任会长郑添皇和所有理事,法律顾问卢汉源和所有大力支持公会的友好等,也功不可没。

大马巴刹走入历史了,业者也已在新址营业,据悉,生意并不理想,幸亏租金廉宜,相信犹可维持生计。但愿在各方努力下,迎来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