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0/03/2019
庄琼惠/以关爱之心陪伴特殊儿童一起成长
作者: 郭慧筠

特殊儿童生来就与一般小朋友不同,有人说他们是坠入凡间的天使,带领人们学习耐心与同理,以关爱之心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基于隔离教育,加上少接触,大部分人对特殊儿童了解不深,融合教育的推行正试图反思,社会一直以来实施在特殊儿童身上的教育制度。

庄琼惠说,融合教育的概念是协助身心障碍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尽量不要让孩子有太多差别。

特殊儿童意指跟一般儿童相比之下,发展明显落后或行为异常的孩子,导致他们面对生活适应、学习或人际互动的困难,需要加以辅助。

庄琼惠博士说,特殊儿童基本上可分成3大类,包括精神障碍、感官异常及多重障碍,而精神障碍包含自闭症、智能障碍或学习障碍;感官异常就像视觉、听觉、肢体障碍等;多重障碍是同时有好几种障碍,如脑性麻痺。

“在台湾,6岁以前的孩子,我们尽量不给予明显的障别称号,因为担心贴标签。若孩子情况属中重度,大概出生不久,就能发现孩子异常,像吸水能力弱、或无法发展翻身、走路等肢体动作,又或者外形跟人家不一样,如唐氏症,一出生就知道。”

至于情况轻度的孩子,可能要长大一点才能察觉,不过其实6岁以前便有特征浮现,“他们一样能跑能跳能说,只是某地方怪怪的,这群发展障碍孩子必须透过筛检表测试,大众要具备敏感度,尤其是跟孩子有接触的人,如幼教老师、医生。”

她解释,筛检表题目与发展领域相关,包含认知能力、动作发展、语言能力、社会互动等,每一份筛检表有10至12道问题,不同年龄层孩子使用的筛检表各不相同。

“我们以筛检表观察孩子的发展,通过筛检表,才算是安全健康的孩子,要是有几项没通过,就转介给通报中心,里面有社工带领家长陪同孩子到医院检查,进一步找医生诊断。”

她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一个社会有6%至8%的孩子属发展迟缓,而台湾目标数字设定在7%,全国人民需齐心协力找出这群落后的孩子,所以在台湾非常容易取得发展筛检表,而且幼儿园老师每学期都要为孩子们做检测。

早期疗癒,越早效果越好

教育足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的对特殊儿童而言,教育一样重要,其中包括早期疗愈,“许多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发育有关键期,当发现孩子有发展问题,越早介入,效果越好。3岁前是黄金期,尤其是自闭症儿童,第二个黄金期是6岁。”

庄琼惠透露,6岁以前,所投入在发展迟缓孩子身上的每一块钱,未来可省下6块钱,换句话说,越晚帮助特殊孩子,社会需花费越多钱,还可能收不到效果。

“10岁以后,基本上没什么发展潜能,只能做预防工作,这就是为何早疗受重视的原因。早期疗愈主要目的是为了协助孩子做就学准备,教育内容涵盖基本认知、生活技能、语言诱发、聆听指令等。”

另外,特殊儿童的学习状态应因成长调整,不同教育阶段,目标有所不一,“小学阶段重视生活所需能力,就像虽然上数学课,但学习的是实用数学,到了高中,要为未来职业准备,所以注重简易技能和职业态度,或许日后这群孩子能从事简单工作。”

台湾近20年来,致力于推广融合教育,让特殊孩子与一般孩子一起学习,实在不行,才安排到特教班,目前有88%身心障碍孩子就读于普通班,一个班级里大概有1至3个各种障碍类别的孩子。

“这是社会不断演进的过程,特别是过去二三十年,有相当多台湾人到西方国家接受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权,也感染到这股风潮,以至于回来后思考,特殊生是否一定要在特教班,难道在普通班就无法成功学习?”

与此同时,其实更多的是家长诉求,“绝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能进入普通班,若融合教育能帮助特殊孩子成功学习,为什么不尝试?所以后来开始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情况并不糟糕,似乎也有成功案例,于是全面实行。”

她说,融合教育的概念是协助身心障碍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尽量不让孩子有太多差别,尤其是幼儿园跟小学阶段,就是一个班级里容纳各种智力、能力的孩子,彼此包容、接纳和相处。

至于课程纲要基本相同,但特殊孩子有调整空间,所以老师身负重任,要确保所有孩子,在学习能力出现差异的情况下,皆能成功学习。

“所谓的成功学习是孩子按照自身步伐,达到最佳学习目标,这种前提之下,不同资质的孩子,目标都不一样,相对的,教法,甚至教材会不一样,当然评量方式就不相同。”

她举例,像一位国文老师教导学生阅读“给父亲的一封信”课文,资质好的孩子要写出一篇类似的文章;程度中等的孩子只要能讲解内容大意就好;而程度差的学生多认识单字和造词即可,所以老师教学能力要很强,能随时在课堂上做出变化。

“台湾在融合教育的师资培训的确花了很长时间,前后大概用20年来教育老师这个观念,因为早期有不少老师认同,身心障碍孩子应该隔离在特教班,刚开始也无法接受。”

20年期间,每年寒暑假都会召集没接受过特殊教育课程的老师回去上课,至于新晋老师,则把特殊教育制定为必修课,旨在教育老师们如何教导特殊孩子,以及引导其他学生接纳他们,现在几乎所有老师都具备这方面知识。

应该反思教育的目的

受学前教育机构CECE学院邀请前来我国为教师和家长提供“特殊教育实践培训课程”的庄琼惠发现,我国小学课本内容不浅,对孩子有相当高的期待,特殊儿童根本跟不上,“我是很心疼,光是课程内容就打趴很多特殊孩子。其实他们有本身学习步调和教育目标,不一定往升学路线发展,要是放在被竞争、精英氛围围绕的普通班级,这些孩子铁定没办法生存。”

她认为应反思教育目的,“特殊孩子注定走不一样的路,如果对教育的想法还是那么狭隘,认定成功道路就是成为精英分子的话,这群孩子会面对难题。整个教育环境应重新放宽成功定义,思考孩子的需求及该教出怎样的孩子,他们才有可能适应。”

基于处于世界多变,资讯爆炸的时代,她说,其实过往“背多分”的教学模式已落伍,如今孩子自己上网便能寻获知识。

“难道我们依然停留在旧时代?而且台湾社会里,越来越多所谓的成功人士求学阶段时的学业并不好,但照样成功,这提醒我们,孩子的学业成就不等同将来在社会上成功,那学校的作用是什么?”

她认为,现今孩子需要的是一辈子派得上用场的核心能力,如沟通能力、终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考等。

“台湾现时教学开始转向,所有教学课程都是媒材,最重要是如何透过媒材带出孩子核心能力,这对特殊孩子也很有用,课程改革后发现,特殊孩子较能适应学校环境。其实我们也仍在摸索中,还不算改革成功,但至少目标正确,正努力前进。”

对于大众不晓得如何跟特殊孩子相处的疑虑,她建议,要从社会教育起步,“我们要先认识这群孩子,这样才有勇气或情感,愿意跟他们互动,人类的无知是造成特殊孩子备受歧视和贴上标签的起源。”

她说,其实这群孩子只要有好好地接受过教育,还是拥有生产力,不只有一直被养护着,需要养护的孩子并不多。

访谈中,她亦提出一道疑问:“特殊儿童是谁的孩子?我指的是他们是不是国家社会的孩子?”

她举例,“要是一位智能障碍孩子,没人好好照顾他,导致他杀人放火,这时还能说他只是父母的孩子吗?他应该是属于大家的,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很可能牵涉到整个社会。”


/庄琼惠/

曾任:静宜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副教授

经历:信望爱智能发展中心早疗督导、台中、彰化、云林早疗机构评鉴委员、

   台湾儿童发展早期疗育协会理事、台中荣中礼拜堂宝贝班总召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