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5/04/2019
徐墨龙/范本临摹与历史感知《错误的悲喜剧》
作者: 徐墨龙

2845CFL2019-04-0415543461671711927871.JPG

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是一出雅俗共赏的戏剧。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本剧超越这个,它获得一般观众之共鸣口碑外,也获得业界推崇,视为教科书层级的作品:许多戏剧教师用该剧影音文本作为学生的观摩学习。原著名气对一部改编制作是把双刃剑,既能吸引观众入场,也会让“老”观众抱着对原剧的美好印象而对改编挑剔,尤其视频网站可以轻易搜到赖声川大部分早期作品的今天。所以,马来西亚版本的《暗恋桃花源》——《错误的悲喜剧》的制作,是一项不易的挑战,制作团体、导演确实勇气可嘉。

制作单位的文案设计有这样一句:“灵感源自表演工作坊赖声川经典剧目《暗恋桃花源》”。但看完演出,却未发现戏剧与原著有太大出入,“灵感源自”一说有待商榷,若说这是一部改编剧还是比较名实相副的。尽管这样,改编的部分其实只涉及《暗恋》,《桃花源》部分基本上还是原剧照排。这个“照排”可以理解,因为,毕竟不论是最早的李立群版、还是后来的冯翊纲、赵自强版,相对于平面的文字剧本,《桃花源》给人最强烈感受的,还是通过演员再度创造的“舞台本”。这和原著的创作方式:“集体即兴创作”有直接的关系。这里引用网友王零蛋先生对原剧的评价:“这部戏的成功,功劳并非赖声川一人,它属于每一个参与创作的演员——里面几乎每个演员都在后来台湾的表演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演员的高素质让这部戏在语言节奏上完美得无可挑剔。”这就是为什么原剧会成为教科书级作品。而这“教科书”指的是舞台本而非剧本,因为只有含影音成分的舞台本才能完整地呈现出原著全貌。所以,对戏剧学习者来说,《桃花源》的舞台本,就是范本;那么当我们看到3位《桃花源》人物的扮演者蔡德耀、廖慧鸣、陈美君的表演往原著表演方式靠时,就无需惊讶了:珠玉在前,超越不易,能靠近原版就不错了。从现场导表演效果来看,确实是一次不错临摹演出。表演方面以蔡德耀饰演的老陶更胜一筹;陈美君(饰春花)中规中矩;廖慧鸣(饰袁老板)则略微底气不足。

2845CFL2019-04-0415543461674681927872.JPG


剧本创作核心的巨大冲击力

马来演员、马来语演出《暗恋》是很棒的创意,把优秀的中文戏剧介绍给马来戏剧人以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是一项有益的工作。导演罗国文过去多次把马来剧作家作品或马来民间故事搬上华语戏剧舞台,这次换个方式亦是一样初衷,个中精神值得肯定。对熟悉原剧的观众来说,马来语版《暗恋》有种陌生化效果外,也让人对作品要传达的命运无常的普遍性有更多的感受。只不过时空背景(马来亚独立前后到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之后)的设置没有为戏剧加分。因为这个设置少了原剧本那种历史背景的巨大冲击力——大时代浪潮对个人的裹挟或政治变迁而导致人为隔离,以及对普通人的巨大创伤。原剧本背景是抗战胜利(日军投降)后的上海,一对恋人江滨柳与云南女子云之凡要安排一次“他们视为短暂”的分离:女主角要回一趟昆明老家。但这分个离却改写了两人的命运:有情人终不成眷属。同样的线索设置移植到马新分家的时空背景,固然两地分家也有往来上不比原是一国的方便,但并无《暗恋》背景的那种政治对抗导致了一般人民的正常往来的断绝(例如中国大陆与台湾的邮政通信因国共交战状态而停顿)。倒是另一历史事件(513华巫冲突)的联系,可以解释两人因事件引起的民族嫌隙而分开的必然性。只是编剧也许是囿于民族立场对此事件不便多言,以致在历史素材的使用上一笔带过。固然原著同一情节转折也是以留白方式处理,但此一方式似乎不适用于马来版《暗恋》。原因是此事件只发生于马来半岛数个城市,并未波及全国。且此事年代久远,今日民族关系已不复尖锐,虽谈不上融洽或融合,但要观众自行想像理解异族恋情的环境阻挠显然是困难的。

但在表演方面,马来版《暗恋》的表演还是挺叫人欣赏的。包括男女主角(Anwar Rusdini饰Johan bin Ehsan、林家冰饰汉美月)、“导演”、“太太”、“护士”等。音乐的选材配搭也挺舒服……但就是伤痛感没有过多的渗出。这恐怕是戏剧与观众的历史感知无法交集之故。

伤痛并未渗透社会生活层面

作为“悲剧”的《暗恋》是无声伤痛,而引起伤痛的历史已被折叠收起,所以30年后云之凡告诉江滨柳说“我先生他人很好,他真的很好”。但叠起不等于不在了,它只是不再声张,因为日子还是要过下去。而马新分家或许是一代人的伤痛,但它限制于政治层面,并未渗透到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达到刻骨铭心的程度。

最后略谈本剧语言安排引起的联想。《暗恋桃花源》的台词对话,因应了戏剧情节中的“剧团生活”、“剧中剧的现代、古代、现在、过去、台湾、中国大陆”而展开不同的语言方式(地方口音、古今词汇语法),带来了丰富的语言风貌与听的趣味;《错误的悲喜剧》让《暗恋》说马来语,《桃花源》说华语,两个剧组的交锋就用英语。这似乎是挺自然的设计:导演罗国文长期耕耘跨语言戏剧,经常与英、巫社剧场人合作,语言选择在英语和马来语之间转换,是一种生活常态。在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的诠释定义在政府和民间两头有巨大的落差。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语言如共同语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选择。马来语是官方长期扶植或强制使用的语言,民间却有自己的选择与态度。例如本剧中“剧组”选用英语作为共同语,是一种民间文化认同的姿势。

摄影:Pam Lim

2845CFL2019-04-0415543461663271927869.jpg

2845CFL2019-04-0415543461662801927868.jpg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