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5/04/2019
谢华才.大学教育的反思
作者: 谢华才

“大学是思想文化的高地,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引擎,大学是引领社会风气的旗帜,大学是孕育国家栋梁的摇篮。”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的开场白。

对学生们来说大学是唤醒灵魂的精神家园,更是改变命运的人生起点。可是曾几何时大学培养的人才得不到社会认可,学生对现在的教学状态也有诸多的不满。

中国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节目中感叹大学落后在社会的发展。他问道社会出现了那么多的新的业态、新的形态、新的理念,而这一切不是源自于我们的大学?大学价值到底何在?

哈佛大学的前任校长德里克博克 (Derek Bok) 在他2017年出版的新书 《我们的学院改革斗争》(The Struggle to Reform Our College)里提出了教育质素需要改善的地方,概括来说有:

学生没有获得充分的引导为何要关注所学的知识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更宏观的目标。

在美国加里福尼亚洲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教授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应有的基本技能,可是他们当中只有9%能阐明自己如何教导及鼓励批判性思维。

一般高校都有收集学生对讲师、课程及设施的问卷调查。但是这些调查都是一般性的问题,没有针对性的审查每门课是否有如实的达成课纲中的学习目标。

高校也没有实质的数据了解学生们学习的习惯,比如花在作业及阅读的时间。

高年级的学生过度自信自己在书写、解决问题及批判思考技巧所掌握的能力。可是,雇主却认为毕业生没有精通这些技巧。德里克博克校长认为主要是校方没有给学生们足够及精准的学习进度反馈。学生们没有在进入就业岗位之前被告知自己的短板,以作出补救。

德里克博克建议高校应实质性的作出改善,其中两点建议是:

一、改进研究院的培训

目前研究院所栽培的是科研人才,不是训练能讲书授课的老师,但是大专学府的师资却主要来自于此。所以有必要让有志从事教学的研究生配置一套不同的培训。教书育人有其专业性,“学习”本身也有其一套理论,教育学更是一门独立的学问。目前的研究生只在完成其学位过程中以成为助教及出席一些短期课程中学习教学技巧,缺乏对教与学的完整训练。

二、组建专业教学队伍

一般上大学都倾向于科研,绩效评估也偏重科研成就,有志于教书育人的讲师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励。德里克博克建议组建专业教学队伍,培训这组教员专心教导基础课程,同时也鼓励他们尝试及创新授课方式。

此外放眼世界,有不少办学理念可以借鉴的想法。前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博里塞维奇爵士(Sir Leszek Borysiewicz)2012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播柴静专访时就提到剑桥大学如何鼓励学生争辩,鼓励他们挑战陈规,不依靠地位的权威,而将观点强加于人,去束缚思想自由的风气。他进一步阐述一个理想的大学生要能刻苦学习,在学术上有自由思考的能力,能独立,要有志向,要不遣余力地鞭策自己,同时具有改变世界的壮志雄心。在衡量学者们成就方面,不能只看一个方面,他举例说:“哲学家可能一生只写一本书,但这一本书所创造的价值也许比500篇免疫学论文还大很多。”

西安交通大学王树国校长认为一所大学伟大之处不止在于发表了多少论文,取得了多少科研成果,更在于这所大学的内涵和精神,在于其内涵如何影响学生,如何滋养社会。因此他提出了办学的3个敬畏:敬畏学生、敬畏社会、敬畏未来。

中国的政法大学,黄进校长提出的“课比天大”已成为法大师生的共识。黄校长希望老师们能战战兢兢,要上好每堂课,讲好每门课。

虽然以上例子,有时空上的差异。但是有志教育工作者,心里想的应该都是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开出一朵朵有理想,有作为,有担当的花。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与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而斯(Karl Jaspers)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颗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外一朵云,一个灵魂触动另外一个灵魂。”希望大都能成为真正社会思想的引领者,经济发展的驱动者;让每一个灵魂都获得触动。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