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5/04/2019
传统戏曲【一】戏说大戏:传承戏曲,让戏演下去
作者: 蒙慧贤、苏思旗(摄影)
5564MWY2019491156532018678.JPG

5564MWY2019491156542018680.jpeg
叶柏麟是本地为数不多的戏曲师傅,希望能让丰富珍贵的戏曲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图:受访者提供)    

5564MWY20194101442202043349.jpeg    
张妙玲自小接受英文教育,却热爱中华传统戏曲。由于不谙中文,她唱戏多年以来,几乎都是凭记忆去记住对白歌词的读音。(图:受访者提供)    

中华传统艺术的范畴广阔,涵盖诗词、书法、武术、音乐等等,其中,戏曲有如一颗沧海遗珠,逐渐被现代人所遗忘。在本地,虽说“演大戏”的仍大有人在,但愿意教和愿意学戏曲的人却是寥寥无几。传统戏曲该如何在本地继续流传,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叶柏麟接触粤剧40载,除了到各地演大戏,也是一位桃李满门的戏曲师傅,在传承粤剧艺术的路上一直辛勤付出。“柏麟”,是一位师傅给她改的名称,倘若只听其名不见其人,必会误以为他是男性。

六十多岁的她自小就很喜欢戏曲。“小时候看戏剧,回家后就跳到床上,拿起被子就跳啊耍啊,结果连床架都倒了下来,幸好邻居帮忙把床弄好。”回忆起儿时为戏曲着迷的画面,她不禁笑了起来。

直到20岁左右,机缘巧合之下,叶柏麟在新加坡一个会馆学习戏曲,“半路出家”,开启了自己的戏曲艺术之路。由于嗓音低沉浑厚,叶柏麟一般演文武生角色,经常与另一位擅演花旦角色的张妙玲充当“银幕情侣”。

2018年,叶柏麟与张妙玲在茨厂街乡音馆开班授课,教授戏曲妆容技巧及粤剧基础课程,反应不俗,吸引了不少年轻学员前来学习。

在接到本刊邀请访问的消息后,叶柏麟与张妙玲以及两位学员李佳宴(27岁)和李宝依(38岁),特意在周四放工后聚集乡音馆,并亲自上妆穿衣,为我们示范以及讲解戏曲文化里的妆容、服饰、功架等等内容。

采访当天,4位师生围坐在圆桌化妆,桌上堆满了眉笔、胭脂、唇膏、胶纸等,椅子旁躺着三四个行李箱,里边放着几套红彤彤的戏服。从化妆梳头,到穿上戏服、戴好头饰,整个过程几乎耗上两小时。张妙玲告诉我们,一般晚上7点的表演,下午4点就要开始准备。

完成妆身后,李佳宴和李宝依现场介绍自己的角色,并且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姿势。稍后,两位师傅还即兴表演了一出《帝女花》,虽无道具辅助,但凄美的旋律、动人的唱腔,加上默契十足的一唱一和,让人看得目不转睛。

身为本地为数不多的戏曲师傅,叶柏麟希望能在这追求速成的时代下,找到更有趣多样的教导方式,好让学习者对戏曲更感兴趣,让戏曲文化得以传承。

“戏曲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很多学问,一个头饰、妆容、步法等等,都是学问。如果我们不传承,它就会慢慢消失。”

戏曲班学生李佳宴是90后,接触戏曲之前她曾当过摄影,经常接触传统戏曲演员,且非常欣赏戏曲演员的美态和神韵。随着去年粤剧班在乡音馆开班授课,自己立即报名参与,至今已有9个月的戏龄,掌握了不少基本功和念唱技巧。

她坦言:“一开始的时候,我还蛮怕跟我的朋友说,我喜欢戏曲。我担心有人会这样问我,你为什么喜欢老人家的东西。”尽管如此,她为自身能学习与传承传统戏曲感到非常荣幸。

5564MWY2019482237392013730.JPG
张妙玲(左)与叶柏麟的公主和驸马爷打扮。

5564MWY2019491156532018676.JPG

李佳宴(左)与李宝依的夫妻装扮。

以下简单介绍传统戏曲中的基本知识与细节:

(一)行当

谈及戏曲,脑海中自然就会冒出“生、旦、净、末、丑”,但这一连串的术语究竟是什么?

“生、旦、净、末、丑”是戏曲里面角色和造型的分类。以潮剧为例,在潮剧里,“生”指的是男性角色,其中,年纪大的叫“老生”,年纪轻的叫“小生”;文质彬彬的叫“文生”,精通武艺的叫“武生”。“旦”,即女性角色的统称,细分起来包括花旦、闺门旦、刀马旦、老旦等。“净”,也叫“花脸”,这类的角色性格形象一般都非常鲜明突出,脸上以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人所熟知的角色就包括张飞、包公、曹操等。至于“丑”,一般指诙谐或滑稽的小人物。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戏曲中的角色行当也发生了变化。以粤剧为例,早期的粤剧拥有十大行当,后来精简成“六柱制”,即所谓的“六大台柱”,包括正印文武生、正印花旦、第二小生、第二花旦、武生和丑生。各个地方戏曲的行当分类几乎大同小异。

(二)妆容

相比于时下潮流的“裸妆”,戏曲妆容予人大胆和夸张的印象。红润的脸庞、浓长的眉毛、红艳的嘴唇,而这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让演员的五官更加立体突出,一颦一笑,均能勾勒出古典的美感和神韵,台下观众也能非常清楚地看见演员的表情。

在一般旦角的上妆过程中,会在脸上匀称地拍一层白色底色,之后在脸颊扑一层胭脂红,然后画眼影及黑眼线,画眉,提亮并且涂上口红。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旦角的眼睛眉毛有种被提拉的感觉。在戏曲界里,内行人称之为“勒头”,也叫“吊眼”,即利用胶纸或布条把旦角的眉眼往斜上方扯,让双目更加精神好看。

有别于生角和旦角的“素面”,净角和丑角的妆容以鲜明色彩和线条的脸谱为主。懂得看大戏的观众一眼就能辨别出来,红色脸谱代表忠义勇猛,白色脸谱代表阴险狡猾,青色脸谱代表鲁莽冲动,颜色各异的脸谱拥有迥然不同的形象。

5564MWY2019491156562018685.JPG    
脸谱的颜色分类具有“予褒贬,别善恶”的作用。一般而言,(左二起)红色脸谱,代表英勇正直,代表角色包括了关羽;黄色脸谱,一般为鬼怪角色;猴子图案脸谱为孙悟空角色;而蓝色脸谱,代表刚强骁勇。(摄影:本报 郑振辉)

5564MWY2019491156532018677.JPG    
“勒头”,也叫“吊眼”,即利用胶纸或布条把旦角的眉眼往斜上方扯,让双目更加精神好看。

(三)头饰

美丽的头饰有如挂在头上的明信片,反映了旦角在剧中的身分、地位、贫富、性格等。不同的角色设定会佩戴不同的“头面”,例如身分高贵的花旦头饰华丽,家境贫穷的花旦头饰简单,头戴凤冠为公主,盘发的为已嫁妇女。

其中,贴在旦角额头上方及两鬓的“头发”有个特别有趣的名字,叫作“片子”。所谓的“贴片子”,目的就是要修饰旦角的脸型,达到美化效果。完成了“贴片子”的步骤后,戴上发网子、发垫、水纱,然后依据角色设定,佩戴指定的头饰。

5564MWY2019482237382013729.JPG    
“贴片子”能帮助修饰旦角的脸型。

5564MWY2019491156542018679.jpeg    
有名的叶柏麟也曾饰演丑角。作为戏曲中的小角色,能明显看得出丑角的头饰装扮要简单得多。(图:受访者提供)    

(四)服饰

据了解,传统戏服是模仿明朝服装式样制作而成的,一般可分为蟒、靠、帔、褶子、衣等。

在戏曲里头,所谓男女有别、贫富有别、文武有别,不同的角色,在服饰打扮上也有所不同。因而角色的服饰打扮,绝不能和角色的身分背景相违背。套用戏曲界老前辈讲过的一句话:宁可穿一件破烂的衣服,也不要穿错衣服。

另外,不少传统戏曲服装都会连着一对修长优美的白水袖,借由耍水袖的动作,来放大演员们的性格思想和情绪,让舞台演出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5564MWY2019491156552018682.jpeg    
李宝依曾饰演《牡丹亭》里的婢女春香,服饰与头饰也相对朴素简单。(图:受访者提供)    

5564MWY2019491156552018681.jpeg    
李佳宴曾饰演《虹桥赠珠》里面的小鱼,因而头饰为鱼儿造型。(图:受访者提供)

(五)基本功:四功五法

戏曲界有一句术语叫“四功五法”,也是每一位戏曲学习者必须学习的基本功。

所谓“四功”,指的是:唱,做,念,打。唱,指的是按照曲调去演唱;念,带有音乐性的对话或独白;做,指动作和表情;打,以舞蹈化的武术去搏斗。

所谓“五法”,指的是:手、眼、身、步、法。演员的手势、眼神、身段和台步都有特定的规范和章法,准确与否,都会直接影响戏剧的整体效果。用叶柏麟的话来说,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里面蕴含着很多学问。

让人好奇的是,印象中的戏台演员,总会用手指很自然指向左右和上下方,却不见有任何具体物品,不懂看戏的人,往往看不懂台上演员正在干嘛。叶柏麟对此解释,由于舞台上的道具不多,很多时候都是依靠手指指示来带出演员所在的场景,例如指天、指地、指水塘、指你指他等等。

5564MWY2019491156572018688.JPG    
小生所使的英雄指    

   
5564MWY2019491156552018683.JPG    
单指    

5564MWY2019491156562018687.JPG    
花旦所使的英雄指。

5564MWY2019491156572018689.JPG    
剑指/双指。

5564MWY2019491156562018686.JPG    
佛手。

5564MWY2019491156572018690.JPG    
兰花指。(由于拍摄角度关系,以上图片中的手指姿势或会稍有偏差。)

5564MWY2019491156582018691.JPG    
正确手势。

5564MWY2019491156582018694.JPG    
错误手势。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