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9/04/2019
张立德.达克效应,刚愎自用
作者: 张立德

刚过去的耶稣受难日,安排百格团队到八打灵再也圣依纳爵天主堂采访拍摄当天的礼仪。视频上载到网站和脸书后,我去留言区瞄了瞄,不去看还好,看了让我感到惊讶,留言的网民十之八九在攻击基督徒和基督宗教。这些人到底是怎么了?

在多元的马来西亚,一年之中,各大宗教都个别在进行各自的宗教仪式和庆祝本身宗教节日,这是马来西亚奉行宗教自由的一种体现,也是我们文化的面貌。自从各大宗教在这片土地上立足以来,就已经是那么的自然在进行着,怎么现在突然变成是一个问题了?

我将这件事和感想告诉几位教友、朋友和同事。大家无不感慨现在网络上的绝大多数留言,不是毫无养份的情绪、立场宣泄与负能量,就是对内容断章取义的理解与评论。

有朋友安慰我,不要太在意这些人的留言。我笑答,我并没有把这些人和留言放在心上,只不过身为媒体工作者,对这种现象颇感好奇,这一切为何会发生,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早前发生在纽西兰基督城的枪手清真寺直播屠杀事件,以及刚过去的复活节斯里兰卡恐怖袭击事件,在相关新闻下方的留言区,同样充斥极端言论,不少网民以不堪的文字攻击某些宗教,总之读了令人感到极度不舒服,无不为这个令我们骄傲的多元共融社会的前景感到担忧。

除此,网络世界里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刚愎自用,过于自信的人占了相当之多。达尔文有句名言,叫“无知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就有刚愎自用之意。

今天许多文章,可以想像一旦上了星洲网和脸书,有人还没有开始读就凭标题或者第一段叫骂作者。有者看似有读完文章,留言却写下一些和内容不甚相关的话,就是要显得自己懂得更多。作者并没有要通过文章自诩高人一等,只不过是透过文章表达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欢迎大家切磋讨论。我曾经因为这样,请某些人好好读完文章再来辩论或者指正,唯都不得要领。

一名普通媒体工作者或自由撰稿人已经受到如此对待,想想其他的专家学者的待遇必然更是悲惨。众人自古都有反精英的心态,到了网络时代,这种反精英的人性面,更是发挥到极致。

令情况更复杂的是,在政治的介入下,一些明显是政党枪手,为了护主,或者收了钱必须做事,刻意在留言区扰乱视听,使到一些文章的主题完全被忽视,变成敌对双方互相攻击的场域,结果有意认真了解事件真相,以及聆听中立意见的读者,往往被带往另一个极端。

这种情况亦会导致“简单的谣言,总是比复杂的真相更容易被网民接受”。造谣者或者唯恐天下不乱的留言者,只需要捕风捉影,撷取一个片段用一面之词控制整个局面,让那些不仔细阅读和思考的网民轻易相信之所言,反观有意澄清者,往往需要用更长和更复杂的解说来厘清事实,结果反而没有人有耐心去了解。

由于社交媒体已经变成“同温层”和庸众集聚的地方,不再是理性讨论的理想场所,我身边许多同样撰写时评的同事和朋友几乎已经不看留言。反而是一些热心的朋友和读者看到了留言,觉得义愤而转贴,才知道自己的文章被如此对待。事实让我们看到对内容越不了解的人,越有勇气发言;反而对内容较有认知的人,很少留言。

这或许是好事一件,真正想与作者认真讨论事情的人,会通过私讯方式,包括电邮以及写文章到报馆反映本身的看法。这有利于作者和认真的读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塑造出有别于社交媒体的另一种社交群体。当然,真的想好好讨论事情的人都撤出社交媒体,留下的大多是那些无论看见什么都叫骂的庸众,以及充斥各种假信息和谣言,而且在网络演算式的推波助澜下,状况会越趋严重。

1999年,两位来自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 David Dunning 和 Justin Kruger 进行了一项研究,定义为“达克效应”,他们发现知识程度越低的人,越以为无所不知,有一种建基于幻想的优越感;但知识程度越高的人,却越是认为自己的回答不够好,明白多言多败,更倾向谨言。这原本是学者开玩笑的理论,并赢得“搞笑诺贝尔奖”。其实,并非纯粹搞笑,而是“乍一看很好笑,实则发人深省”的研究。在今天,这个理论越来越被证明是有道理的,更加不好笑了,因为达克效应越常见,就显得这个社会越来越被无知和笨下去的思维绑架。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