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30/04/2019
廖德来.媒体善恶的距离
作者: 廖德来

抽出一星期零碎的时间看完10集《我们与恶的距离》台剧连续剧,敬佩编剧与导演呈献剧情的功力,演员精湛的演绎,让我们看见新闻媒体在快食时代的竞争写实,深思媒体在类似“郑捷连环杀人事件”报道的角度和社会观感,也探讨社会对精神患者和再生人的歧视情况。

在这篇文里,会着重在媒体报道值得借鉴的情节。首先是新闻的公信力与报道速度的角力。有次发生外国伤亡事件,各大媒体纷纷引述未经证实的消息,宁可杀过不可放过地抢先播报新闻,品味新闻编剧迫于高层主管“快快快”的指示,未等当地大使馆的相关确认就播放了这则新闻,怎知大使馆不久给予确认,原来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主流媒体成了假新闻的传播者,只好以“反正假新闻天天有,过后写一写澄清,那就没事了”来自我安抚。

其二是幼稚园发生挟持小孩事件,媒体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未经证实就引述路人和家长道听途说,绘声绘影的消息,指挟持者带着两个武器进入幼稚园,新闻直播直接引发家长与社会的恐慌,实则挟持者是患有思觉失调症的年轻导演应思聪。

与其跟着线上媒体群魔共舞,品味新闻编辑邀请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等对此事件给予专业的咨询与意见,让民众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些事情,消除社会大众疑虑,赢得大家对此新闻台的信任与好评。

其三是媒体对杀人事件如对加害者家属直接入侵式的报道,人肉搜索,直接到家跟拍等侵犯隐私的报道,为的是呈献引人瞩目的新闻来吸取点击率,点击率的荧幕上也引来键盘战士的谩骂与宣泄,殊不知媒体与大众这种做法,与杀人者无异。

这让我想起近期许志安和黄心颖事件,当地媒体侵入式的报道和社交网民猎奇、标签及谩骂的氛围,使四位受害人与亲友承受极大压力,如同剧中杀人犯李晓明的妹妹李晓文,需要承受大家给予的愤怒与指责。

倘若有受害者不堪群众舆论压力而选择轻生,媒体与网民都是恶的一份子,受害者的死与高价收买影片予媒体的德士司机及大家都有业的干系。

对于再生人的媒体报道,我犹记得之前写过一篇佛教戒毒中心的文章,内文没有提及“毒虫”字眼,但经过编辑修改后,出现<戒毒中心助毒虫重生>的标题,立马引起中心负责人的关注,认为“毒虫”一词伤及吸毒者和其家属的心灵,让他们处境更雪上加霜,而实际吸毒者为毒品受害者,贩毒者才是罪业深重,而这个例子让媒体工作者在使用字眼时格外谨慎。

除了上述提及,剧中也传达几项建言供我国媒体参考,即有公信力的新闻值得大家信任;慢新闻在快速碎片的新闻中实属难能可贵,终究会脱颖而出;编辑室在掌握新闻题材时要考虑社会与相关人士的感受与影响;在报道上述新闻时,理应客观、多方面且尊重隐私的态度执行,我想这是媒体远离恶的举措,也是亲近善的距离。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